聽診器和診脈儀
文章來源: 快樂-陽光2019-08-13 10:51:02

自古以來,醫生診治病人最基本的方法不外乎望、聞、問、切,其中聞和切是真功夫。西醫的“聞”主要是聽病人的心跳和肺部羅音,今天的人很難想象,在聽診器發明之前,醫生竟然是用耳朵直接貼在病人胸口上!當然,並不是所有的病人都是法國畫家Jules-Abel Faivre筆下的妙齡少女,大多數病人都是垂垂老者,碰上那些幾天不洗澡的中年油膩大叔們也真不是一件愉快的事兒。

1816年,法國醫生 René Laennec 在為一位產婦看病時靈機一動,用紙卷成一個圓筒放在病人胸口,沒想到,圓筒裏傳出的聲音竟然比直接用耳朵聽清晰很多。不久,第一代木質聽診器問世了。

慢慢的,聽診器終於發展到了今天的模樣。

在古希臘時代,把脈也是醫生必備的技巧。蓋倫據傳是把脈的祖師爺,著有《論脈》(De Pulsibus)一書。但是他坦承:多年來,我一直不確定通過觸摸能清楚地辨別這種收縮運動,直到我能夠學到足夠的東西來填補我的知識空白, 脈搏的大門才會向我敞開。

也許正因如此,把脈漸漸的退出了希醫/西醫的曆史舞台。否則,今天西方人會不會發明一個能把脈的儀器呢?

好在中醫的把脈延續了幾千年,老中醫們孜孜不倦的摸索著。男女授受不親的文化傳統讓老中醫們麵對婦女也小心翼翼,畢竟把脈也是直接的‘肌膚之親’。據傳,神醫孫思邈就有懸絲診脈的絕技:用一根絲線纏在病人手腕上,孫神醫捏住絲線另一端就能準確把握病人的脈象。

今天的中醫當然不在用這個原始的‘工具’了。看報道:2005年中醫全自動脈象診療儀在北京軍區總醫院“上崗”。該脈象儀其實就是運用中醫手段給患者看病的“智能中醫”,將帶有傳感器的脈象儀纏在患者手腕上,相關的脈象數據傳送到電腦,計算機係統將各數據進行分析,得出患者的臨床症狀和診斷結果,最後再根據數據庫存儲的老中醫的驗方開出中藥,全過程不足5分鍾完全是自動化完成。

北京軍區總醫院副院長徐黎明告訴記者,纏在患者手腕上的布帶上有三個傳感器,可把患者手腕上的“寸脈”、“關脈”和“尺脈”反映出的人體信息傳送到電腦上,電腦再根據數據庫內存儲的老中醫的藥方,給患者開出了一服中藥。
 
前不久,徐黎明與課題組做過一次對比試驗。在封閉的一排診室中,5位著名的老中醫與脈象診療儀擺開“戰場”。當日掛號的68位患者分別接受了老中醫的診治後,科研人員運用脈象儀再對患者一一問診、把脈、開方。結果證實儀器所輸出的脈象、方藥、臨床表現與老中醫辨證施治吻合,診斷符合率為96.6%,總有效率為93.3%。

聽診器隻是醫生使用的一個工具,而這個把脈儀卻達到了”老中醫“的水準,那是不是說,以後凡沒有白胡子的中醫都要下崗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