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崛起就是“炒作”
文章來源: 國華P2020-07-17 08:21:43

邁克·舒曼是"超級大國中斷:中國的世界曆史和奇跡:亞洲追求財富的史詩故事"(Superpower Interrupted: The Chinese History of the World and The Miracle: The Epic Story of Asia’s Quest for Wealth)一書作者。六月十六號他在“大西洋”(The Atlantic)雜誌上發表了一篇題為“別相信中國炒作”(Don’t Believe the China Hype)的文章,很有意思。筆者誠邀各位分享讀後感想。全文如下:

--------------------------------------------------------------

別相信中國炒作

冠狀病毒大流行似乎鞏固了中國正在取代美國成為世界第一大經濟超級大國的觀念 (圖 Google Images)。

我們還需要別的嗎?畢竟,正如傳統觀念所說,中國人製造一切東西;美國人隻是把這些東西裝進亞馬遜的盒子裏。北京玩的是一場漫長的遊戲;我們不能超越下次選舉或季度盈利報告。中國嚴厲打擊冠狀病毒,目前似乎正在好轉;隨著死亡人數的增加和反種族主義抗議活動的控製,美國仍在萎靡不振 (圖 Google Images)。

好吧,也許不是:在中國,事情並不總是看起來那樣。中國許多明顯的優勢,包括教育、製造業和技術,並不像許多美國人所認為的那麽強大。中國超越美國的可能性也不小,華盛頓的政策製定者和專家們在為北京表麵上日益強大的實力而煩惱時,應該牢記這一點。

中國的崛起常常被視為一種曆史必然:一個頹廢,被其全球承諾拖累的筋疲力盡,不堪重負,瀕臨崩潰邊緣的美國,隻能讓位予更專注、更有組織、更有動力的後起之秀。美國就會像不列顛和羅馬一樣沉落到曆史的塵埃中。對衝基金橋水合夥人 (Bridgewater Associates) 創始人雷·達裏奧 (Ray Dalio) (圖 Google Images) 將中國的崛起置放於一個長期的全球力量循環中,將她今天的崛起與工業革命後英國的崛起以及17世紀海上帝國的荷蘭共和國相提並論。

中國的宣傳機器也樂於強化這種對美國衰落的看法。在這場大流行和抗議中,中國媒體將北京 (據稱) 優越的抗病毒技術與特朗普政府無力的反應進行了對比,聲稱中國的治理優於美國的民主。加上喬治·弗洛伊德 (George Floyd) 去世引發的騷亂,共產黨運營的《環球時報》(Global Times) “中國分析師”寫道, “美國已經成為一個‘失敗的國家’。”

幾十年來, 曆史學家、記者和專家一直在預測美國的滅亡:上世紀80年代,日本似乎注定要超越美國,成為世界第一大經濟體,日本的經濟政策被視為優於美國的自由放任資本主義。但日本人並非像很多人相信的那樣有魔力:至今它的經濟都沒有從90年代初的災難性金融危機中完全恢複過來 (圖 Google Images)。

中國會做得日本更好嗎?或許吧,它幾乎肯定會繼續獲得財富和影響力。但要想成為第一,中國政府必須克服比日本更高的障礙,而美國仍擁有許多常常被忽視或低估的優勢。別忘了,即使在中國40年的高速經濟增長之後,2018年美國20.5萬億美元的GDP,仍明顯高於中國的13.6萬億美元。如果按人均計算,美中間的差距更為明顯。

真正的美國優勢所在,按美國企業研究所 (AEI) 的學者德裏克•剪刀 (Derek Scissors) (圖 Google Images) 的說法,是比較國民財富 (房地產、股票和其他資產的價值),因為國民財富是伴隨時間的推移進行積累的。在國民財富上美國人仍然比中國人富裕得多,德裏克•剪刀在最近的一份報告中指出,美國家庭財富在2019年年中為106萬億美元,而中國的家庭財富估計為64萬億美元。

中國也尚不具備挑戰美國在全球金融核心的能力。盡管中國股市規模繼續擴大,但對外資持股和跨境資本流動的控製影響了它們在國際上的地位。在冠狀病毒大流行這樣的壓力時期,避險的全球投資者並不眷顧中國債券,卻蜂擁而至地搶購美國國債。盡管一直以來人們擔心中國的貨幣會爭奪美元的主導地位,但嚴苛的管理讓人民幣在國際上的流通受到影響:根據金融服務網絡Swift的數據,4月份人民幣在國際支付中的使用率僅為1%,與使用率48%的美元不可同日而語.

即使遍及全球的“中國製造”,也不像表麵看來那麽具統治力。聯合國數據顯示,2018年中國占全球製造業的28%。但美國近17%的份額幾乎是德國引以為豪的製造業產值的三倍。美國生產的是中國很難複製的高度複雜的工業產品,如飛機和芯片 (圖 Google Images)。中國政府投入巨資來開發的商用飛機,遭遇了長時間的延誤和令人尷尬的技術故障。美國製造業與中國相比,更具競爭力:在美中同時經營一家成本大致相當的工廠,美國工人的生產力遠遠高於中國同行。

而美國在更為關鍵的技術上有著優勢地位。伴隨北京的決策者們在從電動汽車到5G電信係統等領域建立具有全球競爭力的努力,美中之間正在談論一場“技術戰爭”。經過四分之一個世紀的努力和國家巨大的財政支持,中國的半導體公司在設計和技術方麵仍然嚴重落後於競爭對手美國。戰略與國際研究中心 (Center for Strategic & International Studies) 的一項研究得出結論:“中國在這一領域的任何特定領域都遠未實現接近整體獨立的目標,更遑論領導地位了。”Uber、 Facebook、Alphabet和Twitter等美國科技巨頭 (圖 Google Images),是吸引著全球用戶的真正全球性企業,與此同時,騰訊、百度和新浪微博等中國同行們仍一直在費力地拓展中國以外的市場。雖然中國在人工智能運用方麵表現出色,但美國在開發工具、理論和芯片方麵更為出色,這些工具、理論和芯片為人工智能和計算機提供了動力,使其能夠工作。

中國可能會發現追趕是很難的。中國的學生湧入美國大學是有原因的:中國的高等教育體係無法與美國相比。在世界上最好的大學排名中,中國最好的北京大學,排在92位,遠遠落在美國最好的50所大學之後。中國在學術自由方麵存在巨大的進步空間,今年3月發布的一項新的學術自由指數將中國排在古巴和伊朗等之後。

這些都意味著,中國很容易陷入“中等收入陷阱”。這就是許多高增長的新興經濟體最終的結局:在達到舒適的收入水平後,它們停滯不前,難以躍入世界最發達經濟體的行列,因為他們無法提高生產力和創新能力而受到阻礙。多年來,隻有少數發展中國家,包括韓國和新加坡,成功實現了這一轉變。

有跡象表明,中國可能陷入這個陷阱 (圖 Google Images)。讓許多美國決策者羨慕不已的中國政府在經濟中的重要作用,可能正拖累中國經濟。官僚們將銀行貸款、補貼和其他資源直接提供給以臃腫低效著稱的國有企業、虧損的“僵屍”公司和無用的基礎設施項目,忽視生產效益,積聚了潛在不穩定的債務大山。再加上獨生子女政策導致的勞動力減少、福利體係不健全、房地產行業浪費嚴重,中國可能會迎來經濟動蕩。

當然,這些並不代表中國在經濟上、戰略上和意識形態上都不會對美國構成威脅。北京將繼續擴大政治影響力,增強軍事實力。但如果其經濟奇跡動搖,其宏偉雄心可能會受到削弱。中國麵臨的經濟挑戰會對美國的政策產生影響。與其如此擔心北京在做什麽,華盛頓最好把重點放在國內,增強美國對中國的優勢,比如,加強教育體係,投資研發。“中國會取代美國成為主導經濟大國嗎?不,” AEI的德裏克•剪刀告訴我。“如果我們正確處理自己的政策,中國人就抓不住我們。”

參考資料

SCHUMAN, M.(2020).Don’t Believe the China Hype. The Atlantic(大西洋). 鏈接 https://www.theatlantic.com/international/archive/2020/06/united-states-china-power-influence/61296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