五月十五:物種起源
文章來源: 樹枝兒2020-05-17 19:49:44

爸媽:

當今社會,但凡上過學的人,都知道《物種起源》、達爾文、以及“進化論”。但真正讀過這本書的人,未必很多。我就是其中之一。

孔子說“五十而知天命”。我愚鈍,年近五十尚不知“天命”,倒是對這個世界的起源、本質、變化起了興趣,對文學的熱衷褪了色。究其原因,一來過了做夢的年紀,二來文學說到底,拿老三的話來說,“隻不過是瞎編的故事”,對了解這個世界的本源沒有實質意義。所以,聽完《時間簡史》之後,我又聽完了這部《物種起源》。

這部書隻有十五章,但每章都有好幾個小節,花了三個星期才聽完。都是科普讀物,但上麵這兩本書給人的感覺完全不同。《時間簡史》高屋建瓴,從大局上探討世界的本源、發展、變化,語言流暢幽默,作者霍金的姿態是自信的,這種自信建立在當代科技昌明的基礎之上。《物種起源》則細致入微,從細節入手,討論一朵花的雌蕊和雄蕊,一種動物的上頜與前肢,一個地質層內變異物種的化石……文字帶著一絲古意,刻板而準確,作者達爾文的態度強硬並帶有攻擊性,因為他所麵對的不僅僅是未知的世界本身,更是“上帝造物”的全民性理念。因此,達爾文比霍金更令我折服。他就像一個舉著火把走在一個黝黑的山洞裏的人,依據少得可憐的線索(這些線索還伴有大量的幹擾項),摸索著向前。唯一讓他堅定的是建立在自己所能確定的證據之上的信念:自己的路是對的,前途一定是光明!而霍金,則是站在他摸索出來的光明裏,充滿自信地回顧與預言。

雖然,他倆是不同領域裏的科學家,但二人都是集大成者,他們在自己的領域,甚至相關領域裏的發現與貢獻,都是他人望塵莫及的。比如達爾文,我不知該說他是生物學家,還是植物學家、動物學家、博物學家、地質學家,因為他在這些領域都有建樹。他提出的“物競天擇”“優勝劣汰”“適者生存”“自然進化”“遺傳與變異”“性選擇”“本能”等等,在當時被攻擊、被否定、被懷疑的理論,成為了當代科學的普遍常識。

整本書都是理性的分析,邏輯嚴密的推論,細致入微的觀察,唯獨在本書的最後一段,他充滿了感情地寫道:“凝望著窗外潺潺的溪流,魚兒忘情地躍出水麵、遊弋、擺尾,然後倏然潛入河底。天空碧藍,老鷹悠閑地打著旋,然後飄然遠去。遠處的茂盛的樹林裏,盤根錯節的藤條攀緣直上,林間鳴鳥啁啾,有的間或駐足於灌木叢中,昆蟲四處逃散。新翻過的泥土裏,蚯蚓懶懶地爬過,留下一條不甚明顯的痕跡。多麽動人的景象!可是,您是否想過,它們之間是如此不同,卻又相互彼此和諧地依存著,受了何種法則的支配呢?”

這段話讓我莫名感動。是啊,我享受著這個美麗的世界,卻沒有真正思考過,它為什麽這麽美麗?謝謝這本書,給了我一個思考這個問題的機會。

今天就先匯報到這裏。

保重,晚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