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如何做出選擇
文章來源: 冰河之隙2018-12-18 06:41:24

每個人幾乎每時每刻都在做選擇,讓自己做事情A,就沒有做事情B。什麽都不選也是一種選擇。那在諸多選項中,我們是如何選擇做哪個的呢?就是選擇那個會讓自己最多快樂(或者說最少痛苦)的。也就是說,趨樂避苦是人類的本能,控製著人類每時每刻思維和行為選擇。

但同樣的事情,為什麽不同人的處理方式可能完全不同?這是因為人們對自己苦樂標準的不同。比如說,當一個人語言上傷害了我,我可能會選擇反唇相譏,是為了停止對方的傷害行為,並讓對方受到懲罰,這樣我的內心才會快樂;我也可能會選擇了忍受,因為這個人我惹不起,為了減少對方更大的傷害導致我更大的痛苦,所以我忍了;我也可能會選擇了理解,因為覺得也許我誤解了對方的意思,對方的本意不是針對我,既然這樣,何必要讓自己進入痛苦的心態;我也可能會選擇寬恕,雖然對方的確在言語上中傷我,但他內心一定有自己的痛苦,所以才會這樣做,我的快樂就是希望能輔助他減輕痛苦,而不是加深他的痛苦,而我的痛苦就是當自己做不到對他人的寬恕的時候。我們的行為如此不同,但目的卻都是一個:讓自己趨樂避苦。

有意思的是,人類時刻做著趨樂避苦的選擇,那應該快樂最大,痛苦最小才是,因為自己所做的決定都是內心覺得最快樂的選擇。可現實卻是人們常常覺得人生痛苦遠多於快樂,痛苦是持久的,而快樂是短暫的。這似乎很矛盾

這種矛盾說明:人類趨樂避苦的選擇出了問題。

第一,我們並不了解有更好的選擇。大部分人學習的選擇都是從父母家庭繼承而來,比如父母隻會用爭吵的方法解決問題,孩子看在眼裏,記在心上,很可能就不知道還有其它解決問題的方法。所以教育和學習才非常重要,父母要學習做出正確選擇的方法,而孩子長大要學習不要繼承父母的局限。

第二,我們知道有更好的處理方式,但做不到。我們做出的隻是讓自己短期快樂的選擇,比如說發泄出自己的生氣,或者傷害他人以獲得快感。為什麽做不到?一個原因可能是家庭自幼教育的錯誤方法根深蒂固,難以改變。但更重要的原因是內心的怨恨主導了我們,一個心中有恨的人是很難包容寬恕他人的,他(她)首要的需求是排解自己的憤恨之情,而他(她)看不到的是自己恨下麵的恐懼。很多人行為上已經做出了選擇,但意識裏並不真的了解自己為什麽這樣做,意識裏找的理由掩蓋了潛意識裏的真正的原因一個人越能看清自己的恐懼,麵對它,就越可能抑製住短期快樂但長期痛苦的選擇,從而做出正確的讓自己長期快樂的選擇,即使短期內會讓自己不舒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