先做好一個人,還是先做好一個中國人? ---- 兼談愛國
文章來源: 疏影淺斜2020-02-23 05:32:19

拜讀了子喬的新博文《中國人和華夏文明的淵源》,了解了這篇博文的寫作背景後,我也更加能夠理解作者在這篇看似曆史論文的文字背後想要表達的意思。鑒於子喬門前總是熙熙攘攘,我就不錦上添花,在那兒湊熱鬧了,咱走個後門,在月高風黑之時,潛進自留地來扯兩句。

走出國門這二十年來,越發強烈地感到咱們中國人的文化認同感,家國概念是如此的根深蒂固,仿佛已經鑲嵌進了DNA 裏。這本不是壞事兒,但同任何事情一樣,過於極端化之後就會陷入狹隘的牛角尖,盲目的、極端的粉與黑都是有害無益的。

竊以為我們自詡或者是被冠以華夏子孫之稱,其實這已經超越血統概念,更傾向為文化認同的範疇。現實中凡是根植在中原大地的人,不論民族都會一定程度上認同華夏子孫的叫法。幾千年的曆史長河裏,曆經遷徙融合,無論是誰主中原,世界東方那片廣袤的大地上生生不息的人們,還是往往被人認做華夏人、漢人、中國人。當然在嚴謹的曆史、人類學研究中這是不正確的。

撇開中國人與華夏文明的史學定義和探討不談,我心裏一直想要弄明白的是,生而為人,我們是應該先做好一個無屬性的人,還是先做一個隸屬於某個家族、民族、國家的人?

愛國主義是教育出來的嗎?好像不能說不是,因為我們從小就是不間斷地接受了這樣的教育,因而中國人愛國的特別多;好像又不能說是,因為來英國以後,跟著兒子從小學到大學一路走來,從來沒有聽說他們有愛國主義教育一說。英國還是君主製國家,也沒有聽說人們被要求忠君。難道英國人就沒人忠君愛國麽?

我們從小受的教育是無論到哪裏,我們都是中國人,要愛國愛黨,要忘我、無我,否則就是個自私的人。從來沒有人告訴我們,要學會首先作為一個“人“來愛自己。這裏指的愛自己不完全是如今流行的對自己好一點兒的說法,不隻是說要學會自我享受,要比這個意義更廣、更深。

作為一個”人“愛自己,首先要做到的是有自由思考的能力。My mind is my philosophy。一個人的思想應該是Ta 主動探索的結果,而不應該是被外界片麵灌輸的結果。是應該在一個信息開放的、真相不被掩蓋的環境中,自我思辨後形成的。當然這個條件可能過於理想化,過於苛刻了,任何社會都會有真相被掩蓋的時候。但重要的是人們要有自由思考的意識和能力。

走出國門的華人可能都有過這樣相同的體會: 在和國內朋友或家人聊天時,他們可以對國內的某些問題發牢騷,但當你以客觀的立場指出一些問題時,他們會撂給你一句:別忘了你走到哪都是中國人,要愛國!作為中國人,不論是血緣角度還是技術層麵的中國人,我們難道不該做到 “My country, right or wrong; if right, to be kept right; and if wrong, to be set right.” ? 這不才是應有的愛嗎? 就如同父母愛孩子,但看到孩子做錯了事兒,還一味包容庇護,不勸說管教,那不是坑了孩子嗎?

隻說好話,隻有頌揚,隻允許有一種聲音就是愛國嗎?沒有聽說過“愛之深,痛之切“麽?聽不得不同的聲音,因為耳朵已經被同一首聲音麻痹;海外華人比任何人都希望祖籍國強大,而且是希望她做一個鋼鐵巨人而不是紙糊的巨人。

英裔美國思想家、政治家Thomas Paine 在《人的權利》一文中有句話很值得人們思考:“Independence is my happiness, the world is my country and my religion is to do good.” 借此與大家共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