元宵是這樣“晃”出來滴
文章來源: 流浪北美的螞蟻2019-02-19 21:39:27

(多倫多正月十五的圓月)

每年的農曆正月十五,是我們華人傳統的節日”元霄節“。在這個節日,北方人都是家家戶戶吃元霄,而南方人則是吃“湯元”。那麽“元宵”和“湯元”有多大的不同呢?碰巧這天又是加拿大的公假—“家庭日”,於是難得有機會在家給網友們演示一下,家鄉美味--“元霄“的作法;

提到元霄先講一段有趣的故事;我的家鄉是山東的一個小城,小時候經常聽老人們講,古時候一位員外家招女婿,一位南方籍的秀才上門求親。那日恰好是正月十五,老員外在招待這位秀才時提出了這樣一個問題:請問元霄裏的糖芯是怎麽進去的?這可難住了這位秀才。原來我們家鄉的元霄做法與南方的湯元大不相同,南方的湯元是“包”出來的,而已我們那個地方的元霄是“晃“出來的。那位秀才隻知聖賢書,哪能知道北方人如何做元霄呢?

螞蟻可不是那樣一位秀才,而且願意教你如何“晃”出正宗的北方元霄:

第一步:選料--市麵上普通的糯米粉一袋(約400克),黑芝麻糊4小袋  (每袋

        約40克),這些原料大約可以做成50個左右的元霄,三口之家足夠了。

       (圖一)

第二步:備餡--將黑芝麻糊倒入一大碗裏,加白芝麻兩大匙,倒入橄欖油約50毫升。如果你感覺黑芝麻糊的甜度不夠,不妨添加少須白糖。再講究一些的,還可加一點剁碎的青紅絲,可令口味更佳。

將這些材料加入一點清水,攪拌均勻,軟硬度以能捏成塊為好。然後,用小匙和手將拌好的糖餡團成一個個直徑15毫米左右的小糖芯。

(圖二)

(圖三)

第四步:”晃“元霄—這一步是至關重要,初學者務必要仔細認真。

所謂“晃”,就是把捏好的小塘芯放入一較大的麵盆中,裏麵鋪一層幹糯米粉,用手晃動盆子,讓那些糖芯在盆中快速滾動, 糖芯的外麵便粘上了薄薄的一層糯米粉。

(圖四)

不過,糖芯裹上了一層糯米粉後便不再粘了,這時候需要加點水。加水的方法是把所有裹上一些糯米粉的糖芯仔細拾入一笊籬中,將它們浸入一清水盆中(見圖五),快速撈出後顛以下水,再將它們倒回到剛才的麵盆裏,撒上一些幹糯米粉後繼續晃。

就這樣,沾水-加粉-晃動,幾經反複,大約五六次的樣子,這些糖芯便雪球般越滾越大,最後形成比乒乓球略小一點的圓溜溜、白生生的可愛元霄球。(見圖六)

(上述材料可以做出這樣多的元宵,一家三口享用足夠了)

晃元霄的關鍵是掌握沾水的均勻和濕透的程度。沾少了水,幹粉沾上去的少,而且容易開裂。沾多了水,幹粉流失的多,那盆清水變成了麵湯。不過也甭發愁,煮元霄時倒入鍋裏,元霄湯濃一點也挺好喝的。

不要擔心晃的過程中元宵上出現的裂紋,在煮的時候這些裂紋都會消失的。

有的朋友不禁要問,這個過程還滿複雜的,掌握起來不容易。南方人都是包湯元,既好學又簡單,為什麽北方人堅持要“晃”元霄呢,豈不是自討苦吃?

螞蟻也非頑冥不化之輩,死守教條,這兩種方法都嚐試和比較過。包成的湯元下鍋煮時易煮碎,且煮熟後餡和皮是分離的,較軟的,弄不好就“不成功,便成湯”了。但“晃”成的元霄,其糖芯外麵的麵皮是一層層裹上去的,而且在滾動的過程中相互碰撞和壓實,是一個結結實實的麵球,在下鍋煮的過程中不容易開裂,煮熟以後口感較好,很筋道。

順便說一句,北方的元霄用油炸也是很好吃的。炸熟後,一個個金黃的小球,外酥裏軟,好香啊!但且記,食用時慢咬慢嚼,小心燙傷你那寶貴的牙。

下麵,不妨將煮熟的湯元和元霄切開來做一比較:請看下麵一張圖是元霄:糖芯和外皮的結合很緊密,可以明顯地看出一層層的,就象我們的地球的結構。後麵那張圖是作為比較的湯元,糖芯和外皮結合很鬆散,軟軟的,水煮“荷包蛋“的樣子。

“晃”出來的元宵煮熟切開的樣子。

“晃”出來的元宵(上)與“包”出來的湯元(下)之比較。

當然,本人絲毫沒有貶低南方湯元的意思,畢竟南北方人的生活習慣不同,人與人之間的口味也大不相同,各取所好唄。螞蟻隻是借此機會向各位美食朋友介紹另一種與“湯元”大不相同的北方元霄的做法和特色,讓大家了解豐富多彩的祖國地方風味。

 

02/20/2019 多倫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