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革十年我看過的電影
文章來源: 鄒堅峰2019-02-21 01:15:00

小時候家住無錫南長街,靠日暉橋,有一家群眾電影院在這條街上。

學齡前我跟哥和小姨去過那家影院,一次是看戰爭片,兩軍對壘,炮彈橫飛,衝鋒陷陣,場麵有點像蘇聯二戰片。但後來想想不對,那年代中蘇不睦,除了《列寧在十月》《列寧在1918》哪來蘇聯電影?另一部片是舞劇,記得其中有一群穿長裙的女舞蹈演員手持彩扇,變幻組合出向日葵的造型。前麵還加放一段中國醫生成功切除巨大腫瘤的專題片。

文革前期,國內製片廠不出片,前十七年的影片大多不讓放,僅剩《雞毛信》《小兵張嘎》《草原英雄小姐妹》和《地道戰》《地雷戰》。後兩部成了影院的看家大片,看了多少回沒數,還百看不厭,屢看屢激動。

木偶片《半夜雞叫》在每回正片前都必加放。看多了,大家都能演。沒課的時候班裏同學就在教室裏來上一段,過把鬥地主的癮。

演周扒皮的被演長工的打,被演公雞的啄,比較吃虧。一旦入戲,常常假戲真做……同學之間打成一團,周扒皮先跟公雞打,再跟長工打。

那時電影製片廠主要有長春、八一和北京三家,長春片頭是緩緩轉動的工農兵塑像,八一廠是軍歌五星光芒四射。影片多始於毛主席語錄,結束於“大海航行靠舵手”,人們在“大海航行靠舵手,萬物生長靠太陽”的歌聲中站起來離開放映廳。

那幾年,樣板戲成了影院的主題,電影還都是黑白片,唯樣板戲是彩色的。初次去看,心情激動,英雄人物高大全的形象,好人壞人都在臉譜上識別。除了影院放映,廣播電台也天天全劇演播。

那時我們的記性超強,《紅燈記》《沙家浜》《智取威虎山》從頭背到尾。

樣板戲之後是朝鮮電影盛行。早先看過《看不見的戰線》《南江村的婦女》《永生的戰士》,後有《火車司機的兒子》《賣花姑娘》《摘蘋果的時候》《金姬和銀姬的命運》,後麵三部是彩色寬銀幕影片。

《永生的戰士》講一個被俘的地下工作者,為了守密,念叨金將軍的名字,哢嚓一聲就咬斷自己的舌根。這情節讓我大駭,試著自己咬咬,但總也下不去這個狠勁。於是越想越怕,換了是我,一旦被捕是選擇當叛徒還是咬斷舌頭當英雄?

《賣花姑娘》在國內影響最大,觀眾哭得一塌糊塗,影片散後走到外麵,看誰眼圈都是紅的。賣花曲成了當時的流行歌“賣花姑娘,日夜辛勞,手提花籃上市場”

有一段台詞常掛在嘴邊:如果說心誠的石頭也會開出花來,那麽花妮的心還不誠嗎?情還不深嗎?為了治好媽媽的病……

每念到這詞,心中發酸。

朝鮮歌曲非常好聽:再見吧,阿媽妮,山高路遠就送到這裏……

國產片以新聞簡報多,正片前先放國內新聞:全國形勢一片大好,工廠技術革新,農村糧棉豐收,毛主席接見外賓……

挾帶著越南戰場拍回來的記錄片----火炮打飛機。

那時百姓有個流行段子:中國片新聞簡報,越南片飛機大炮,朝鮮片哭哭笑笑。

還有阿爾巴尼亞電影。帶有鮮明的歐式風格,最早看的叫《海岸風雷》《寧死不屈》《廣闊的地平線》,後來有《地下遊擊隊》《第八個是銅像》,內容都是阿爾巴尼亞二戰時期的抵抗運動。《地下遊擊隊》的開場前序搞的很揪心,侵略者將一幢樓房圍住,叫喊:年輕人投降吧,意大利當局是不會把你們槍斃的。隨後一輛坦克破門攻入。遊擊隊員從樓頂窗子一躍而下,不偏不倚正落在坦克上,一手將頂蓋拉開,一手持手雷往裏扔。影片配著急速的音樂定格在這裏,屏幕上推出片名。

遊擊隊員阿克龍成了國內年輕人追逐的偶像。

阿克龍孤膽英雄,殺人的活兒做的很酷,在街頭迎麵遞給一民族敗類一張紙條,敗類見紙條文字大驚失色,阿克龍一聲“我代表人民”,槍響敗類應聲倒地。款款落下的紙條上幾個特寫的大字:地下遊擊隊。

當時社會上年輕人哼這樣一支歌“快上山吧勇士們,我們在春天加入遊擊隊,敵人的末日已經來臨,祖國人民將獲得自由解放”這歌我至今還會,就是來自某部阿片的。

滿街的孩子們嘴裏出口就是:消滅法西斯,自由屬於人民。

那兩部蘇聯電影同樣給我們留下許多模仿的段子,“糧食是會有的,麵包是會有”和“讓列寧同誌先走”成了我們口中的經典台詞。

班裏同學模仿最多的是衛隊長和群匪的搏鬥,一匪徒口中念念要這樣的掐要這樣的掐,衛隊長飛起一腳踢中命根子。於是大家在班裏做起戲來也專往別人褲襠踹。

最後一段是男同學們集體學瓦西裏,一聲“為了列寧同誌前進”,跺著腳做出騎馬的動作。教室裏塵土飛揚……

到了文革後期有我還看過羅馬尼亞和捷克斯洛伐克的電影,但在國內的影響都不如朝鮮電影和阿爾巴尼亞電影。

文革中後期國產電影大量湧現,最有影響力的當推《南征北戰》和《閃閃紅星》,張軍長李軍長成了孩子學樣的形象,那時我上初中,沒事腰裏別一隻木頭槍,拿乒乓球塞在軍帽前麵充當國軍將官,嘴裏喊“為了黨國的利益拉兄弟一把吧”

《閃閃紅星》的插曲“小小竹排”和“映山紅”風行一時。潘冬子的形象紅遍大街小巷。

文革十年還看過什麽?《奇襲》《戰友》《打擊侵略者》這三部是寫朝戰的。

《火紅年代》講煉鋼的事,記憶中的國產第一部彩色故事片,也是製片廠恢複工作後的最早的一部影片。

《決裂》講辦大學的路線鬥爭。

《豔陽天》《金光大道》講農村的建設和階級鬥爭。

《平原遊擊隊》講冀北軍民抗日的故事。

《渡江偵察記》講解放戰爭。

《青鬆嶺》講農村的階級鬥爭。主題歌“長鞭哎,那個一啊甩唉……”成為現在公園群眾自娛的保留曲目。

《創業》講油田創業。說是以王進喜為藍本的。

《偵察兵》《車輪滾滾》講解放戰爭

《海霞》講海島國防。

《春苗》和《紅雨》講赤腳醫生。

《杜鵑山》《平原作戰》是現代京劇,前者說第一次國共內戰爭,後者寫抗日戰爭。

映象深刻的有一部兒童片《向陽院的故事》,講幾個孩子的暑期生活,與階級敵人鬥爭,從小勵誌做新中國的接班人。故事中有個叫紅幸的女孩陽光標致,成了我心儀的偶像。這部片子還在線上時,各地興起大大小小的“向陽院”,我家所在的居委會也辦起了一個,組織中小學生在暑期讀報紙學功課做好人好事。

中學畢業前的新片是《難忘的戰鬥》《歡騰的小涼河》和《反擊》,到了這時文革快結束了。

其中《反擊》寫教育戰線的敵我鬥爭,後被作為反麵教材,供批判“四人幫”用,我是在“四人幫”倒台後看的。

除故事片,文革中看過一個專題教育片《收租院》。影片沒有真人,全是一組組雕塑加畫外音講述---- 帶鐵刺的水牢,挾算盤的帳房先生,吐舌的狼狗,揮舞鞭子的打手,行乞的小孫女牽著瞎眼老爺爺,籃子裏放一隻母雞去抵租的老婆婆;一個老農站在鼓風機旁手捧稻穀與狗腿子爭辯:這些全是好穀子啊……

七五年後社會重視科學,開始有科教片上市。在“工農兵劇場”看過《對蝦》《保護青蛙》和《中國猿人》

特別提及的是文革後期有一個內部電影《山本五十六》,必須是黨員幹部才可以看,片長九個小時。看過該片的大人們竊竊議論,故作神秘緊張狀,吊盡了我的胃口,不知山本五十六是啥東東。

那些年我家數次搬遷,環境多變,然那群眾電影院一直在營業,直到九十年代南長街改建規劃時才被拆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