廣播體操與長壽
文章來源: 帕格尼尼2023-12-07 05:29:38

最近有一份報告顯示,日本超長壽人數(110歲以上)占世界第一,截至今年共269人。報告指出,日本人的長壽秘訣是飲食,除了吃海鮮、生魚片以外,有吃飯隻吃八分飽的習慣(hara hachi bu-腹八分)。中國《皇帝內經》也有“七分飽,三分寒”的記載,民間也流傳“吃飯留一口,活到九十九”的說法,隻是國人管不住自己的嘴。(中國超長壽人數經核實9人,未經核實人數雜亂。)

據報告分析,除了飲食以外,日本人長壽還有一個秘訣-廣播體操。廣播體操是日本教育家Tatsumi Hijikata的發明,1928年開始在日本推行“收音機體操”(rajio taiso)。近百年,日本人把廣播體操注入自己的日常生活,工廠企業堅持每天給員工做廣播體操的時間。報告認為,廣播體操對日本人的長壽起到了積極作用。

國人對廣播體操不陌生,從上小學起就每天做廣播體操。記得那時叫“課間操”,不是跟著電台廣播做,而是學校廣播室放唱片,音樂參雜著霹靂茲拉的爆豆聲。據百度介紹,中國的廣播體操製度是1950年從蘇聯引進的(沒有提日本人的發明)。1951年12月開始在廣播電台播放廣播體操,工廠、機關大院、學校,每天喇叭一響,千百萬人隨著音樂做操,是中國曆史上破天荒的新鮮事。後來做操的人越來越少,便局限於學校了,學生離開學校以後,基本上就與廣播體操告別了(除了中小學老師外)。文革期間廣播體操中斷,到了80年代,有人倡議恢複全民做廣播體操,號召政府機關、工礦企業建立“工間操”製度,曾經火了一陣。後來出操率不到20%,廣播體操基本還是紮根學校,推出一套又一套中小學生廣播體操,全民出操的盛景一去不複返。

廣播體操是很好的健身運動,不需要任何器材,不受時間場地限製。年輕時喜歡的一些健身運動逐漸不適合年老,上了歲數以後,應該恢複做廣播體操,每天5分鍾就行。忘了自己上學時是第幾套廣播體操,上網看了幾套,第五套的音樂比較耳熟。不管是哪套,動作大同小異,不外乎上肢運動、伸展運動、踢腿運動、轉身運動、下蹲運動…有些動作對老人有挑戰性,所以也不必完全照搬,秉承廣播體操的理念,自創一些動作也不妨,貴在堅持。

上麵提到“吃飯留一口,活到九十九”,想起一段往事。文革逍遙期間,跟幾位同學扒車去泰山遊玩。登上泰山頂,住了一夜,第二天從後山下山。在山腳有一座寺廟,進去碰見幾位長老。一打聽歲數,都過了古稀之年。一位長老看著我們這幫驚訝的毛孩子,教誨道“吃飯留一口,活到九十九;飯後百步走,活到九十九;老婆長得醜,活到九十九。”當時年少,不懂第三個“活到九十九”的寓意。現在懂了。

說走題了,言歸正傳。中國廣播體操的發展背後有許多有趣的故事,比如清華大學體育教授馬約翰的兒子馬啟偉,受父親的影響,喜歡健身,體型健壯,被選為第一套廣播體操圖解的模特。為了推廣廣播體操,郵電部1952年發行了一套廣播體操郵票,全套40枚,是1999年“民族大團結”以前枚數最多的一套郵票。在農村,有的幹部強迫農民出工前做廣播體操,不做就扣工分。電影明星李連傑,上小學的時候做廣播體操動作優美,上了一段紀錄片,被什刹海體校一位教練發現,招去學習武術,後來才有了大名鼎鼎的Jet Li。

回到本文的主題,堅持做廣播體操,爭取健康長壽。自己照著第五套廣播體操的視頻,跟著音樂,能做完八個動作,隻是腿踢得沒有那麽高,腰彎得沒有那麽低,轉身不到180度,其他動作還比較到位,特別是原地踏步。

溫馨提示:上了歲數,剛開始要悠著點,謹防肌肉拉傷。老人很容易肌肉拉傷,而且不容易恢複,相信很多人都有體會。現在動作已經學會了(更準確地說,又學會了),記住了,不用看視頻,可以自己掌握節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