工農兵學微積分
文章來源: 帕格尼尼2023-08-02 05:01:00

讀老海歸傳記時,看到下麵一段記述,看得我思緒澎湃,浮想聯翩,撫掌大笑,讚口不絕,十分有共鳴,倍感親切。

1973年,學校恢複教學,開始招收“工農兵大學生”,孫璧媃終於又可以走上三尺講台了。但新的問題又來了,工農兵學員覺得物理化學中必須用到的微積分難學,如讀天書。孫璧媃麵對文化層次高低不同的學員,如何給他們上好課呢?她還是第一次遇到這樣的難題。如果按照以往教本科生的辦法教學,教學效果一定不會好,甚至難以進行下去。她為保證教學能夠正常進行下去,讓來到交大的工農兵學員盡可能學好這門課,在較短的時間內,專門編寫了一本“沒有微積分的物理化學”教案。經過課堂講授,她用深入淺出的講解,把微積分的基本概念貫穿其中,使這門課的教學達到教學大綱的要求,被學員們廣為歡迎。他們求知欲望強,學得主動,這門課也學得不錯。她的這種針對特殊對象的創造性教學工作,在向來以要求嚴格著稱的交大算是一個奇跡,當作者采訪她說及此事時,她連連搖頭卻又會心一笑。

以前講過,1973年本人是怎麽陰差陽錯上了北京師範大學數學係的。毫無疑問,上數學係一定要學微積分吧?從上麵的講述中就可以引申出答案,就是“沒有微積分的數學”。我們班也是“文化層次高低不同”,全班四十多位同學,有八個人是插隊知青,一個老高三,兩個老高一,五個初二初三。其他農村同學,有的是文革的初中畢業生,實際上隻有小學文化水平。我們花了半年補習小數分數的轉換和運算。上麵孫璧媃老師最後“會心一笑”就是對那個時代的嘲笑和諷刺。

孫璧媃是上海交大解放後第一位女教授,自己並不是老海歸。她的丈夫嚴東生1946年獲得獎學金赴美留學,孫璧媃也獲得了獎學金,但因為已經有了一個女兒,同時又懷孕了,就放棄了出國。嚴東生獲得伊利諾伊大學陶瓷學博士學位,1950年回國。

要是北師大有孫璧媃這樣的老師就好了,至少可以學到一點“微積分的基本概念”。師大數學係不是沒有好老師,從數學泰鬥張禾瑞、傅種孫到少壯派嚴士健、汪培莊,人才濟濟。無奈師大數學係的工農兵學員太厲害,要執行自己“上管改”的曆史使命,嚴士健教授剛上了一堂初等數論,就被趕下了台,批評他繼續“封資修”那一套。接下來就是小數和分數的學習和沒完沒了的下廠下鄉。要是師大數學係的工農兵學員像上海交大的工農兵學員一樣“求知欲望強”就好了,至少可以學到一點初等數論的基本概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