再見,申知非大使
文章來源: 帕格尼尼2021-08-15 06:47:46

台灣外交部長7月20日在記者會中宣布,台灣將在立陶宛首都維爾紐斯設立“駐立陶宛台灣代表處”。立陶宛經濟部長8月初透露,立陶宛也將在台灣開設貿易辦事處。

中國向立陶宛提出嚴正抗議,並召回駐立陶宛大使申知非。除了文革期間,中國召回駐外大使在外交史上並不多見。上一次要追溯到1995年,美國政府允許李登輝以私人身份訪問母校康奈爾大學,中國視為嚴重踐踏“一個中國”政策,召回了駐美大使李道豫。

可見,這次立陶宛的動作對中國來說是非常嚴重的外交挑釁。不明白的是,台灣在世界近百個國家都設有代表處/辦事處,包括美國、加拿大、德國、法國、日本、俄國等等。允許台灣設立代表處/辦事處並不等於承認台灣是獨立國家。立陶宛總統對中國的反應表示遺憾,他希望立陶宛可以像所有其他國家一樣,與台灣建立非正式外交關係的同時,繼續與中國保持正式友好關係。

為什麽中國對立陶宛火氣這麽大,非得召回大使呢?

自從中國加入聯合國,取代了台灣的席位,台灣在國際上的地位每況愈下。中國使用金錢外交,買走了許多台灣多年的老朋友,使台灣越來越孤立。叫她國家也好,不叫她國家也好,經過幾十年的自強不息,台灣現在展現在世人麵前的是一個獨立的民主政體,去年經濟增長30年來第一次超過中國,社會繁榮穩定,幸福指數排名世界第24(美國18,中國72)。

台灣之所以能取得這樣的成績,當然跟美國的支持是分不開的。在“台灣關係法”的保護下,台灣與美國保持著密切的非正式外交關係,美國也得以對台軍售。最近局勢發生了戲劇性變化,不斷傳出中國要武統台灣,占領台灣港口等不實之詞。盡管屬流言蜚語,美國履行對台灣的義務,暗示中國不要輕舉妄動。4月為紀念“台灣關係法”42周年,美國派高官訪台,白宮表示這是拜登對台灣及其民主承諾發出的“個人信息”。從6月起,三架美國軍用飛機先後降落在台北桃園機場,暫短停留,很快起飛離開。7月底,美國國會在眾議院通過法案,禁止美國政府使用、製造或讚助生產任何包括台灣在內的中國地圖。盡管此案還有待參議院的批準,拜登不一定簽字,但向中國發出的信號很明顯。

在6月的北約峰會上,北約成員國指責中國對世界民主構成“係統性威脅”,但對北約是否會在台灣受到攻擊時協助美國“保衛台灣”仍存在分歧。日本也不斷敲邊鼓,日本防衛廳副大臣中山泰秀6月底在美國哈德遜研究所的發言中,對西方國家“一中政策”提出質疑。他指出,民主國家需要相互保護,所以“我們必須把台灣作為一個民主國家加以保護。” 東京奧運開幕式上,官方媒體NHK介紹“中華台北”隊入場時,以“台灣”相稱。

台灣在奧運的成績讓台灣的頭可以抬得更高一些,台灣也正以一個獨立國家的姿態崛起。在這種大環境下,立陶宛的決定無疑是火上加油,特別是在習近平眼皮下,而且是在建黨100周年“頭破血流”講話之後,立陶宛是第一個敢這樣做的國家。白宮亞太事務助理7月初特別再次強調,美國不支持台灣獨立,但觸痛中國神經的是,絕大部分與台灣建立非正式外交關係的國家,都使用“台北代表處/辦事處”的名稱,而立陶宛是少數使用“台灣代表處”的國家。所以中國氣不打一處來,采取極端手段,召回大使。

美國和歐盟都表示支持立陶宛的決定,但這不意味台灣在外交上苦盡甘來,會有國家承認台灣。退一步考量,如果立陶宛不允許使用“台灣代表處”,而隨大流,用“台北代辦處”,這事也許不會鬧得這麽大。外交遊戲規則,一字之差,一發千鈞。國際格局在發生變化,危機也會縱然而生。拜登從阿富汗撤軍,可以騰出手來以防萬一,維護亞太的穩定。

申知非大使8月11日離開立陶宛前,在推特上向立陶宛簡言告別:“再見,立陶宛”,引來無數善意和惡意的回應。

再見,申知非大使,希望“再見”不會變成“永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