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明掃墓,發現老海歸的墓碑
文章來源: 帕格尼尼2021-04-07 05:39:10

清明那天去給一位朋友掃墓。之後,在墓地轉來轉去,拍照。走著走著,突然一個墓碑上的兩個人名映入眼簾:王恭業、周懿芬。我愕然止住腳步,這不可能是名字偶然的巧合。王恭業是50年代回國的老海歸,文革結束後不久,又回到美國。墓碑前有家人擺放的花束,自己手裏沒有花了,懷著敬仰的心情,在墓碑前佇立了一會兒。

回到家裏又研究了一下王恭業和周懿芬的生平,發現了許多趣事。忍不住第二天又跑去墓地,見證了兩個家族的留學史。

王恭業,出生於沈陽一個知識份子家庭,父親王正黼曾得到庚子賠款獎學金,1912年獲哥倫比亞大學采礦專業碩士;母親廖奉獻就讀於美國威爾斯利女子學院,與宋慶齡、宋美齡姐妹是很要好的同學。1949年,父親攜同妻子和六個子女舉家移民美國。那個時候王恭業20歲。

王恭業從小就受到良好和教育。除了嚴格的家教外,中學就讀於北京私立教會育英學校,大學更是首屈一指的燕京大學。到了美國就讀於布朗大學,獲機械工程碩士學位,畢業後在Philco公司任機械工程師。1955年王恭業決定回國,遭全家人反對。到底是什麽驅使這個26歲的年輕人回國,是“響應號召”,還是思念未婚妻,隻有他自己知道。

未婚妻周懿芬出生於北京,家裏也是書香門第。父親周學章也曾留美,1923年獲哥倫比亞大學教育博士,回國後成為著名教育家,與司徒雷登為好友。周懿芬是美國教會貝滿女中的高材生,以後同樣進入燕京大學,在未名湖畔與王恭業定下連理。王恭業一家出國後,周懿芬繼續在燕京大學學習直到1954年畢業。

王恭業回國後與周懿芬結婚,養育了兩個女兒。他被分配到北京石油學院機械係,教材料力學等專業課,在科研方麵曾獲石油部一等獎。文革十年的遭遇就不提了。1976年,王恭業從山東幹校回到北京,開始擔任翻譯和英語培訓工作。他的美式口語很受學生們的歡迎,連外教都稱讚他的發音和語法功底。

1979年,副總理方毅代表國務院接見早年歸國的科學家,特別是文革中受到不公正待遇的科學家們,向他們表示慰問,勉勵他們“在新的長征中,繼續擔當起科學技術工作帶頭人的光榮職責,同心同德,為實現四個現代化勇往直前”。王恭業當時在場,聆聽了方毅的講話,但心裏早就另有打算。

1982年,在美國家人的協助下,王恭業回到美國。50歲出頭,正當壯年,精力充沛,重操自己的業務,在馬裏蘭大學機械工程係教授工程力學,後又在馬裏蘭Transviron工程公司任監理。妻子周懿芬有一個哥哥和一個姐姐,40年代出國留學,50年代沒有回國,更何況自己的母親就是美國人(父親周學章在美國留學時娶了混血妻子許淑文,結婚第二天回國)。所以周懿芬隨同丈夫移民美國順理成章,在馬裏蘭大學醫學院當了幾年研究人員。

他們夫妻每兩三年回國看看,與親朋好友的團聚。2006年王恭業退休,可是因為做過兩次心髒搭橋手術,身體每況愈下。2011年病重住院,不幸去世,享年82歲。周懿芬從馬裏蘭搬到維州,8年後去世,享年90歲。

王恭業和周懿芬的墓碑就在王恭業父母和三個哥哥墓碑旁邊。父親的墓碑上刻著胡適的題詞;母親的墓碑上落款6個子女;王恭業去世5年後姐姐去世也安葬在旁邊(姐姐王安珍嫁給了華人科學家淩宏璋,一同安葬於此)。看著墓碑上這些人的名字,令人唏噓。兩個家族兩代人,留學、回國,不回國,回國又出走…這就是中國留學史的寫照。雖說不能算典型,但仍如過眼煙雲,埋骨何須桑梓地,人生何處不青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