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國食客寫中國小吃
文章來源: 帕格尼尼2018-10-03 10:58:38

有一個美國食客叫Frank Kasell,寫了一本關於中國小吃的旅遊指南,最近在美國出版了,描述他在53個中國城市品嚐的當地美食。

Frank把中國小吃當成一個研究項目,他在每一個城市都結識了一些當地的朋友,通過他們了解當地的小吃。他頗為得意的是在中國旅遊的花費很低,在酒店隻住了四個晚上,其他時間都在做“沙發客”或者住在朋友家。坐火車長途旅行時,在硬座上眯一覺就行了。他三個月總共隻花了2700美元,包括簽證申請費、所有天上地下的交通費和吃住。

對Frank來說,小吃需要有地方特色。他覺得包子不算小吃,因為中國各地都有。煎餅的來源還存在一些爭議,有人覺得是北京小吃,有人覺得是天津小吃。Frank的書上描述了兩種煎餅果子,一個是北京的,一個是天津的。如果讀者提出異議,也是意料中的事吧。

除了西藏之外,Frank每一個省份都去了。他沒有吃不慣的或者不喜歡吃的,連臭豆腐他都愛吃。更沒想到的是,吃了三個月的小吃,一次都沒吃壞肚子。

國人大概是不會買這本書的,對Frank的中國小吃評價或許也會不屑一顧。想精神會餐一下,去看《舌尖上的中國》更過癮。況且這本書隻屬於旅遊指南一類,沒有更深的內容。不過,一個洋人為了吃而探索的精神還是值得國人的敬佩的。大美食家Anthony Bourdain也去過中國,有電視專輯,可惜沒有出書就結束了自己的生命。

中國以飲食文化著稱,怎麽就沒出個美食家呢?也許是我孤陋寡聞,所以上網查了一下,沒想到百度百科把孔子、曹操之輩都列為美食家。現代社會的幾個美食家都是香港、新加坡人,像蔡瀾、唯靈,你聽說過嗎?這也難怪,國人個個都是美食家,有張嘴吃遍天下,自己在廚房烹調美味,天下獨一份,誰管別人對美食的評論。

有中國人的地方就有中國飯館,但是在洋人地境的中國飯館多半不倫不類,賣的都是符合洋人口味的飯菜,或者極為通俗的麻婆豆腐、宮保雞丁之類的菜肴。近些年來,做比較地道風味菜的中餐館開始多起來了,可是沒有人去宣傳,我的意思是沒有在洋人中宣傳,僅僅是在華人報紙上大作廣告。華人中需要有Anthony Bourdain這樣的美食家,打破國界,揚名全球,不但向洋人推廣中國菜,更向自己的同胞介紹外國各地的特色菜,這樣才能凸顯泱泱大國的文化崛起,不負飲食大國之美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