連巴黎都沒去過?
文章來源: 帕格尼尼2018-09-05 04:22:52

上周分享了一篇博文“一次華人聚會有感”,沒想到反響還挺不錯。個別評論有誤讀,其他都很中肯。其中一個評論提到,因沒去過巴黎在華人圈裏會遭到唏噓,觸動了我的神經。Me too! 我也連巴黎都沒去過。

家境貧寒,在政府衙門裏謀個差事,養家糊口,供兩個孩子上大學。平時省吃儉用,巴黎、倫敦是夢想。在華人圈子裏聊天,聽別人講歐洲、南美,地中海、加勒比,豪華遊輪,如此這般,隻能假裝用羨慕的口氣“是嗎?”“不錯”“挺好的”來應付。碰到說“我們都是坐商務艙”的隻奉承一句“夠牛的”。

現在經濟情況有所好轉,卻沒有去巴黎的欲望,開始懷疑自己的心理素質有問題,不願意嚼別人嚼過的饃。深挖思想根源後,找到了原因。我身高一米八三,這年頭作飛機很痛苦,一兩個小時還能忍受,時間長了腰腿發麻(每當想到這兒,“我們都是坐商務艙”就在腦子裏縈繞)。

當然,身高腿長隻是一個借口,“老”“懶”都是不能排除的原因。兩個弟弟都喜歡旅遊,小弟弟已經進入倒計時,每年算計著還有幾個國家沒去過。俄國是他要攻克的大堡壘。因為我學過俄語,又迷戀俄羅斯歌曲,還有朋友住在莫斯科,他一個勁兒竄搗我一起去,可是我就是提不起精神頭,一拖再拖好多年了。

所以至今我的護照上沒有任何國家的簽證或入境記錄。(哈!有台灣入境記錄,可是台灣不能算“國家”,不是嗎?去中國用的不是普通護照。)去台灣有神遊的感覺,語言無阻,每次都能感受到新鮮事物,為中華文化感慨,驕傲。曾寫過博文“台北,我的中國夢”(點擊)讚美台北,結果挨了一頓罵,還引起其他人之間的口水戰。

言歸正傳,去巴黎,恐怕不會有去台北的感覺,異國風情對我沒有那麽大的吸引力。我的朋友說我是“narrow minded”,我不能接受,隻能說我對旅遊沒有那麽大的興趣,有點“宅”,品著小酒賞花、聽音樂、看書很愜意,也許是多年過窮日子過的。記得文革逍遙時,跟三位發小蹭火車,登泰山,望日出。一位發小說後山還有好玩的地方,要繼續玩,我卻說“我想回家”--從小就沒出息。

像攝影、繪畫、釣魚一樣,旅遊是一種愛好。愛好是可以培養的,培養多種愛好是退休前必須作的功課。我不放棄旅遊,慢慢培養。希望以後飛機的座位前空間寬大一點…是不實際的想法,所以可以考慮火車(中了彩票也可以考慮商務艙)。

我有另一種想法:美國這麽大,東南西北、風土人情、名勝古跡、景色宜人,足夠玩兒的。我常問自己,在埃菲爾鐵塔前留影和在自由女神像前留影,哪個會讓我更開心滿足,哪個會讓我覺得自己的生活更充實,更有意義。我的回答是:都一樣。既然如此,何必大老遠跑到天涯海角去。我沒有不見蒙娜麗莎不甘心的情懷,所以對巴黎說一聲:此生此世可能無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