老海歸 小故事(一)
文章來源: 帕格尼尼2018-04-07 03:34:17

老海歸 小故事

序言:五十年代回國的老海歸們“積極響應”“衝破阻撓”“毅然放棄”之類的大故事已經被重複了不知道多少遍了。書店裏各種自傳、傳記、回憶錄琳琅滿目。在網上隨便搜索一下就能找到著名老海歸們的豐功偉績。這裏隻講鮮為人知的“另類”小故事和趣事,特別是默默無聞“小人物”的故事。盡量不講文革的遭遇--太多了,講不完的。有一些史料,隻是為了穿針引線。瑣碎點滴的材料有些是從親人好友交談中得知,有些是根據研究文獻和政府文件,其他來自網上,感謝原作者。會有誇張和誤區,隻當是飯後茶餘的閑聊。

五十年代回國的老海歸們為國家做出的貢獻是無法計量的,還健在的老人寥寥無幾,都已進入古稀之年,最少有90歲了。1950年有近800人回國,他們跨過羅湖口岸,歡迎的人群敲鑼打鼓,揮舞紅綢,讓海外遊子們激動、流淚。以後回來的人一年比一年少了,聽不到鑼鼓聲,看不見紅綢,人們也漸漸把老海歸們給忘了。到了六十年代,才又把他們想起來,戴上“特務”、“反動學術權威”的帽子,遊街批鬥,下放勞改。到了八十年代,人們忙著掙錢去了,又把老海歸們給忘了。

進入二十一世紀,一些老海歸以自己的名義設立各種基金會和助學金,人們才突然又把他們想起來了,興起了一股老海歸熱。單位給老海歸們過生日,舉辦“從事教學工作50周年”之類的慶祝活動;記者墨客們魚貫登門采訪,為老海歸撰寫自傳、報告文學之類;一些老海歸們自己也著書立傳。北京、上海等地建立了留學生博物館,老海歸們把當年留學的照片和物品捐出來,讓後人們了解當年留學的風塵往事。哥倫比亞大學心理學碩士艾國英把當年留學回國時用的小行李箱和其他一些文件捐給了上海留學生博物館。

隨著老海歸們相繼去世,各大學搞銅像揭幕典禮,圖書館命名大會之類,家人親屬也紛紛寫了不少懷念文章。以王德祿為代表的專學家們也潛心研究那段被人們遺忘的曆史,關注他們的歸宿,出版了《1950年代歸國留美科學家訪談錄》、《1950年代歸國留美科學家的歸程和命運》等著作,填補了共和國曆史上的一些空白。年輕人也都開始對那段曆史感興趣,出國以前也在思考,老海歸們當年“為什麽要回國?”,在網上爭論得沸沸揚揚,以至錢學森1985年寫給趙紫陽的一封信得以在網上流傳:“我不是美國政府逼我回祖國的,早在1935年離開祖國以前,我就向上海交大同學、地下黨員戴中孚同誌保證學成回到祖國服務。我決定回國是我自己的事,從1949年就作了準備布置。…我認為這是大是大非問題,我不能沉默。曆史不容歪曲。”(錢學森回國一直是有爭議的,迫使他早在1985年就出來為自己辯解。)

錢學森說得不錯,“我決定回國是我自己的事”,每個老海歸回國也都是他們自己的事。假如沒有當年的政權更迭,出國,不出國,回國,不回國都不是事。正是因為改朝換代,才成了事,才有人去研究,尋找曆史的來龍去脈,探索其中的奧秘,試圖解答那個永恒的問題:他們為什麽要回國?

國人慣於用“愛國”來解釋當年在海外的學者們回國的原因,這是把一個複雜的人生簡單化的懶人思維。愛國僅僅是錯綜複雜的回國方程式中的一個變量,每個人都有自己充滿偶然性的方程式。一旦探討了所有的變量,回國的答案或許甜美、或許苦澀,五味俱全。

那個時候在海外一共有多少留學生?這沒有準確數字。據1954年美中日內瓦談判美方204號文件,提到“目前在美國的5400名中國學生”。美國國務院文件記載1946-1950年來美留學的中國學生約4800人。華裔作家張純如在《美國華裔》一書中的記載基本一致,“當時在美國的中國知識分子大約有5000人,他們陷於困境之中。這些中國學者,除了少數教授和學者外,絕大部分—4657人—是遍布全美各地的大學裏的學生。” 北京市長吳晗1956年在留學生和家屬座談會上說,目前在美國、英國、法國和日本等國工作和學習的近萬名中國科學家和留學生,是祖國十分寶貴的財產。王德祿等專家的估計是“1949年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後,留美高潮戛然而止。這時候,在美國的中國留學生有6200人左右,其中學習自然科學與工程技術者約80%。” 1956年高等教育部估計,新中國成立時海外留學生大約有“七千餘人”。把以上的數字平均一下,可以說,當時在美國的人數有至少6000人,再加上歐洲和日本留學生,總共至少有6500老海歸滯留海外。

《老海歸 小故事》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