閑聊中國的--農曆二十四節氣!
文章來源: 百萬莊大俠2022-08-11 12:01:16

閑聊中國的--農曆二十四節氣!

在公元2016年11月的時候:聯合國將中國古代發明的“二十四節氣“例入了世界非物質文化遺產的名單,這套“二十四節氣“是中國古人根據太陽的四季變化,加上“易經“天幹地支的原理摸索出來的一套行之有效的發明,這項發明不僅被中國人世代相傳,而且還被東南亞各國廣泛的采用,諸如“七九河開,八九燕來,九九加一九,耕牛遍地走“這樣的季節歌。即使是不懂農耕技術的人--也能琅琅上口。

中國自古就是一個農耕社會,特別是“楚漢相爭“後,劉邦建立了大漢王朝,在漢朝農耕技術有了質的改變,發明了鐵農具代替了石製的工具。擁有了先進的農耕技術,還有那牛耕的廣泛使用,再加上神奇的“二十四節氣“指導著人們春耕秋收,這一切就像如虎添翼。因此漢王朝被公認是中國曆史上最強盛的王朝之一。直到今天仍有許多中國人以漢人自居,中國人的象形文字被定名為漢字,由此可見一個強盛的國家具有強烈的歸屬感。再到後來曆史學家都一直將大漢王朝與後來的大唐盛世--並稱為“強漢盛唐“!

農耕文明鑄成了中國曆史!

歲月在經過“大漢王朝“四百多年的洗禮後,曆史進入到了“大唐王朝“的年代。在工業革命之前,漢民族一直都處於先進國家的行例(同時期的歐洲還處於中世紀的黑暗)唐朝在漢朝的基礎上“更上一層樓“被史學家稱為大唐盛世,史書上記載有“十裏長安不夜城“的描述應當說並不為過,唐王朝的繁榮換成今天的表述方式那就叫--世界超級大國!而一個朝代的強盛與曆史自豪感是有傳承的,這就是今天海外華人過春節的時候,為什麽都願意稱“唐人年“的原因,同時它也是海外“唐人街“名稱的由來。

中國古人在四季變化中,試圖讓身處其中的每一個人對時節轉換都寄寓美好生活願景。筆者在加拿大與美國生活了三十多年,對於季節變化:加美兩國較為粗線條,它不像二十四節氣那樣分為:驚蟄,立春,等細膩的劃分。在北美州每年“判斷春天“的到來,往往都是看土撥鼠的表現,它出窩後能看到自己的身影將如何?看不到自己的身影又將如何?這是判斷春天來臨的唯一標準,而土撥鼠也不負眾望,每次都很精準。凡此種種:告訴我們一個道理科學對宇宙的認知還很有限,宇宙間充滿了未解之迷!

中國的“二十四節氣“起源於黃河流域。因此每年春天到來前(就是驚蟄這天)黃河必將曆經開凍。據說在黃河開凍的時候:那場麵,那氣勢,那排山倒海般的巨響,就如同千軍萬馬般的壯觀,遺憾的是黃河開凍這宏偉的場麵我未能親眼所見,但北京河床的驚蟄開凍那卻是我親眼目睹,在“二十四節氣“的驚蟄這天,不僅意味著萬物複蘇,是各種植物開始蘇醒,開始破土發芽的日子,在驚蟄就連北海公園的冰場都開始發生變化,這天冰麵開始出現裂縫,裂紋清晰可見,而且冰裂還會發出巨響,非常的神奇。

除此之外:凡是去過頤和園的人都知道,在昆明湖麵上有一座十七孔橋。在平常的日子裏陽光不可能完全照進十七個橋洞,但不可思議的是到了“二十四節氣“的冬至這天,太陽能把十七孔橋全部照亮。更神奇的是“二十四節氣“還有“人誤地一時,地誤人一年“的說法,意思是說你如果不按照“節氣“播種,即使發芽了,莊稼也長不好,而且產量也上不去。如果你對此置疑:那不妨按下例方法對比一下:在北方地區“臘八“這天人們不僅要喝臘八粥,還要醃製臘八蒜。如果你不是在“臘八“的當天醃製,那醃蒜的顏色與口感就不一樣,這就跟上述那地誤人一年的理論是相對應的。神奇就在於此!

另外根據“二十四節氣“的變化,還產生出許多信仰,禁忌,飲食,養生等等習俗活動,甚至發展到一種約定俗成的節日。比如說到“立春“時吃春餅,到“冬至“時吃餃子等,這樣習俗就變成了一種情感性的聯係,比如說“清明“的祭祖(又稱為清明掃墓)不僅民間如此,大內皇宮也是一樣。到了“春分“的時候皇帝也要祭天,到那天皇上率領文武百官到“天壇“去給老天爺磕頭,祈求老天爺保佑這一年風調雨順。

不久之前:在“二十四節氣“中的小暑那天,美女沈香講述了一個關於小暑的美麗傳說。話說在每年小暑的這天,都是犯了錯誤的小白龍獲得“特赦“回家探母的日子,小白龍是一個孝子他思母心切,所以他在探親的路上星夜兼程,因此小白龍回家的所經之處,都是狂風暴雨電閃雷鳴,據沈香講在“小暑“的那一天,台北的上空果然電閃雷鳴,緊接著就是狂風暴雨,莫非是小白龍真的路經此地?關於小白龍回鄉探母的故事,我這還是第一次聽說,而具有豐富內涵的美好故事,往往都能給人以啟迪!

圍繞著中國的二十四節氣,民間有許多故事與傳說,它們集中表達出了人們的情感思緒與精神寄托,在西遊記中小白龍原本是幹部子弟,他是龍王的兒子,後因“犯下重罪“他被貶為唐僧取經路上的白龍馬,同行的還有犯罪分子孫悟空,這猴子不僅偷吃王母娘娘的蟠桃,他還毀壞太上老君的練丹車間,所以被壓在五行山下受罰。後來孫猴受到“觀音菩薩“的點化,保護著唐僧去西天取經,也屬於是戴罪立功的行為!

唐僧--那是大唐王朝皇帝的禦弟--所以稱唐僧,考慮到唐僧取經路上妖怪泛濫(用今天的話說就是匪患成災)因此必須為唐僧配備頂級保鏢,根據“以毒攻毒“的原理,配備給唐僧的保衛人員全都是犯罪份子,除小白龍與孫猴子外,還有正在流沙河服刑的沙和尚,以及因調戲嫦娥而被貶到豬圈的天蓬大元帥,就這哥幾位個個都心狠手辣,收拾妖怪綽綽有餘,就這麽著天庭的紀委領導決定讓他們戴罪立功,以觀後效!

此情此景:與80年代上映的美國電視劇“加裏森敢死隊“差不多。為了扭轉戰局美軍情報部的加裏森中尉接手了一支由殺人犯,騙子,江洋大盜和小偷所組成的敢死隊。這與唐僧的保鏢衛隊頗有幾分相似,這幫膽大妄為的罪犯抱著立功贖罪,重獲自由的目的,一次次的打入敵人內部,多次完成了看上去幾乎不可能完成的任務,包括營救被俘的戰友,綁架德軍元帥,智取秘密情報,摧毀敵人的計劃,甚至還忙裏抽閑的拍婆子。

加裏森敢死隊中這幫“底潮的犯人“驍勇善戰,他們在血與火的戰場上曆經生死的考驗,並且是屢立戰功。其行為跟孫猴,八戒,小白龍多次從白骨精,鐵扇公主,牛魔王等妖精手中救出唐僧一樣。取到真經後師徒一行5人都受到了冊封,朱八戒被冊封為“靜壇使者“,這就是說天底下供壇上的好東西,都被八戒“劃拉~劃拉“打包帶回高老莊去啦。這多實惠!孫悟空被冊封叫“鬥戰勝佛“說白了就是天下打手的頭!

事實上:這些民間傳說故事裏,都有一個基本宗旨,那就是勸人向善。犯了錯誤不要緊:苦海無邊~回頭是岸!看看孫猴,八戒,小白龍,看他們如何戴罪立功就是例子。除此之外:民間傳說還能激勵人的鬥誌,遙想當年中共還在陝北住窯洞的時候,毛澤東就曾經用一個神話傳說愚公移山的故事,來激勵他那些衣衫襤褸的部下。

毛澤東曾對正在南泥灣開荒的王震說:古時候有位老人叫北山愚公(愚公就是傻老頭的意思)在愚公家門口有兩座大山擋住了他家的出路,一座叫太行山,另一座叫王屋山,愚公下決心要率領兒子們用鋤頭挖走這二座大山。這時村裏有位叫智叟的秀才,看到此景後勸愚公,憑你們父子要挖掉大山是不可能的,誰知愚公回答說:我死後有我的兒子,兒子死了還有孫子,子子孫孫是沒有止境的,就這麽著愚公每天挖山不止。

這件事後來感動了上帝,於是派來兩位神仙下凡,把愚公家門口的兩座大山背走了。說到這裏毛澤東把話鋒一轉接著說到:如今壓在我們身上也有兩座大山,共產黨人隻要堅持下去,我們也會感動上帝,這個上帝就是全中國的勞苦大眾。如果有全國民眾和我們一起來挖山,新政權的建立就指日可待,這就是神話故事與現實政治的完美結合,也是動員部下由淺入深的典範。王震這些大老粗一聽:嘿,咱主席真是有學問!

話說在很久以前有一座大山、、、名叫太行山!

史學家們形容王朝未年時,常常會用“一代不如一代“來描述,事實也的確如此:與毛澤東的滿腹經綸相比:同樣是陝北窯洞裏出來的,如今的那位“定於一尊“即使讓他搜腸刮肚,恐怕他也講不出這麽“能激勵人心“的典故,人們聽到的都是些諸如:挑二百斤麥子不換肩,摟起袖子加油幹,打鐵腿肚子不哆嗦,聽起來都是些糙人說的糙話。除此之外:他還特別缺乏自知之明,比如要給人號脈開藥方,還要給人指方向!

說過了神話故事的傳說,我們再接著談“二十四節氣“的周期變化,中國有位“易經“大師叫張延生,他曾經運用“易經原理“談論過天上的“日月星辰“與地麵人體“五髒六腑“的對應關係。完整的敘述我做不到,因為我對中國的“易經“不懂,因此敘述起來也就隻能描述一個輪廓。大概意思是說:人體存在的經絡就像自然界的河流,縱橫交錯。主河道叫經,支流叫脈,這些歸納概括地說:就叫“天人合一“!

這樣的解釋:顯然很外行也會不準確。這樣我還是用大白話來敘述吧。張延生說在過去冬天的時候,過冬主要是冬儲大白菜和豆腐(暖胃保氣)到春天萬物複蘇,大自然又給人送來大菠菜與小蘿卜(通氣)如此等等。現在全亂啦,如今人們用高科技控製了二十四節氣,比如四季是可以用空調來控製,蔬菜大棚的出現也有了反季的水果蔬菜(冬天能吃到冰鎮西紅柿,西瓜)這些都打亂了人與自然的和諧,破壞了順其自然!

實事求是的講:人類社會對於宇宙的認知還很有限。科學技術至今都無法對自然界的許多現象做出解釋,如果我們將科學解釋不通的現象都一概說成是封建迷信的話,那麽這種說法的本身就是封建迷信。說到古人強調的順其自然與“天人合一“的原理,其實這一切都是天意。過去女人生孩子需要十月懷胎,從嬰兒在娘胎裏成型到出生,母親與孩子就建立起了一種血肉關係,所以又稱:孩子是母親身上掉下的一塊肉。

張先生以此舉例說:女人分娩時的痛感排名第一,同時嬰兒出世時通過陰道的擠壓,都是母子情感建立的重要環節。他說如今許多女人為保持身材苗條,而采用剖腹產的方式生孩子,這樣孩子的大腦沒有受到陰道的擠壓,其智力就遠不如順產。另外沒有經過母乳撫育的孩子,母子情感也會淡薄,多高級的牛奶~都不如人奶!

順序亂了,違背大自然的規律了,就一定會受到大自然的懲罰。這就是如今越來越許多的惡劣氣候(極寒或極熱)以及霧霾天的原因,現在惡劣的氣候現象是越來越嚴峻,在過去的北京是春風,夏月,秋雨,嚴霜,四季分明,春天到了桃花盛開,槐樹開花也非常漂亮,白色的槐花隨風漂蕩,人們在遠遠的地方就能夠聞到一股甜甜的槐花香味。小時候北京有一種槐花糖就是用槐花製作。除了槐花外還有榆錢,這榆錢的形狀就像是古代的錢串子一樣,是榆樹長葉前的萌芽。榆錢不僅好看,而且還可以吃。

如今高密度的房地產開發,破壞了大自然的容顏。現在市區裏很難再看到榆樹,即使有那劫後餘生的榆樹,那榆錢也不再敢吃,太髒汙染太厲害。無土栽培種植技術的運用,反季節的農業生產日益流行,造成了許多瓜果梨桃的味道都變了,不僅如此:現在連雞肉,豬肉的味著都跟過去不一樣啦。人類不善待大自然,大自然就會報複人類。霧霾天我在北京碰上過一次,早晨站到窗前猛的一看,競以為到了黃土高坡。

過去春天除了鮮花盛開之外,在郊外田野的小河溝裏還湧動著成群的小蝌蚪,烏泱烏泱的蝌蚪看上去頗為壯觀。雨後的小河溝裏紅紅的--那叫魚蟲,現在的孩子們恐怕大部分都沒有見過蝌蚪,甚至不知道什麽是魚蟲。更沒有體驗過在田野裏捉野兔子和掏過鳥窩的快樂。至於冒險去農家院偷棗樹上的大甜棗,那更是驚心動魄。此外春天的時候燕子會從南方歸來,燕子曾在狗狸子家涼台上搭了一個窩(燕子搭窩有福氣)

夏天到了是另外一種景象,那時候學校還都有午睡的規定,中午時分的大街上靜悄悄的,仿佛太陽也在休息,隻有樹上的“知了“(蟬鳴)還在不知疲倦的叫著,聲音是彼此起伏。聽起來就像是一首催眠的歌曲。在炎熱的夏天除了樹上的“知了“伴奏外,還有操場上蜻蜓在來回的低空盤旋,尤其是到了雨後的傍晚,隱藏在草叢中的公青蛙也在不停的對母青蛙沽瓜~沽瓜的唱著情歌,這就是萬物與自然和諧相處的景觀。

二十四節氣中說:冷在三九,熱在三伏。小時候防暑降溫最愛喝的,就是北京義利食品廠生產的北冰洋汽水,還有三分錢一根的紅果冰棍,上學路上吃一根紅果冰棍感覺特幸福,到了午夜時分伴隨著電報大樓發出的報時聲,喧囂熱鬧了一天的城市安靜了下來,撒水車衝洗過路麵後一股清涼之意便迎麵撲來。北京城也要睡覺啦!

暑假的結束:就是秋天的來臨,這時天空中的大雁排成人字形的隊列,並保持著隊形向著南方飛去,這景觀現在也看不到啦。北京人將十月稱為金秋,這時不僅秋高氣爽,各種果實也開始采摘,北京地處燕山盆地,西部是馬鞍山與大行山餘脈的結合處,北京山區盛產核桃,山楂與柿子,在二十四節氣中有個叫“霜降“的節氣,我在山區工作時,山區的那些柿子樹未經霜打是不能采摘的,隻有“霜降“後的柿子才特別甜。

在如今的北京城裏,高樓大廈林立,除了文物保護的皇家園林之外,許多兒時的自然景觀都已成為了絕跡,春歸的燕子也成為了絕跡。68年之前東直門還有城樓,有護城河,後來在搞戰備挖防空洞時被拆掉啦。真的很可惜!我喜歡看過去的老電影,並不是喜歡那電影的內容,而是懷念過去那已逝去的年代,喜歡那時的自然景觀,覺得特別的親切,甚至特想穿越回那個年代,可以說總有那麽一種--今不如昔的感覺!

古人傳承下來的這套“二十四節氣“承載著太多的精神與文化的內涵,如順應天時,尊重自然,崇敬先祖等等,它是中華傳統文化的組成部分,老實講文革中的“破四舊“運動,已經毀滅性的使一些文化瑰寶消失啦,如今隨著現代工業的發展,傳統的二十四節氣也正在失去其所生存與發展的土壤,中國有位著名演員叫陳寶國,他拍攝了一部電視劇叫“老農民“,據陳寶國講劇中有場戲是春耕種地,為找隻耕牛費盡九牛二虎之力,現在不要說農村的年輕人不會種地,就連耕牛都不會耕地,哄半天才套上梨,剛走二步那牛就跪地下不幹活啦。這那裏還是耕牛呀?這簡直是他媽的“牛大爺“!中國有8億人口是農民,本質上仍然是一個農業國家,這個話題太大啦,今後有機會再聊吧。暫且止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