說三道四(77) 落葉歸根,根在哪裏
文章來源: 李培永2021-08-11 13:37:18

說三道四(77)    落葉歸根,根在哪裏

有朋友看了我的《數典忘祖,情何以堪》後,認為現在對待“祖宗”這個問題要更新觀念。我非常讚成!而且不止是移民到國外的,在國內也一樣要與時俱進,更新觀念。

與時俱進,更新觀念是社會發展的必然。

在農耕社會,人們出行,老人囑咐“晴帶雨傘,飽帶饑糧”,現在隻要看看手機“天氣預報”即可;再說那時人們隻能“看雲識天氣”,“月暈而雨,日暈而鳳”,這可不是一般人看得懂的,隻有諸葛先生可以掐指一算“借東風”,留下“草船借箭”的美談。

再說人們交流時刻需要的語言吧,更是日新月異。現在還有多少人懂“瓦罐不離井上破”,已經全麵進入小康社會了,農村都用上自來水了,有幾人在用井水,而且還要用“瓦罐”去取水的?至於現在流行的“躺平”、“內卷”,不說穿越到古代了,就說倒回去二三十年,也令人不可思議。

與時俱進,更新觀念更是現實生活的需要。

“雞犬之聲相聞,老死不相往來”早已成為古跡,微信生活已經是人們日常生活的常態,毋庸贅述。

言歸正傳。

落葉歸根,根在哪裏?所有植物的根都在它下麵的土壤或營養液裏。那麽,人的“根”呢?卻總是往上追溯到哪朝哪代?然後說孔××是孔子第多少多少代傳人。這是有族譜可查的,但是普天下有幾家的族譜傳承這麽久遠呢?

民間也有一種說法,他與他是還沒有出五服的兄弟,說的是他們兩人還有血緣關係。但是,這種說法還是上溯到他們兩人的高祖父那一代了。

而現實生活中,一般能記得自己的祖父祖母的就很不錯了,稱得上是孝順子孫。於是,先富起來的人開始修家譜、族譜,尋根問祖,不管客從何來,先找自己的祖宗。隨著改革開放的進程,當國門大開之時,海外僑民一時間興起“尋根熱”,既有名人之後輩,也有布衣之子孫。都美其名曰“落葉歸根”。都說根在祖國,根在祖宗。

民間還有一種說法,叫“人往高處走,水往低處流”。何謂高、低?傳統觀念都認為是官高民低,富高窮低。“萬般皆下品。唯有讀書高”。現在看來,讀書的高下更複雜一些。讀什麽書?怎麽去讀?去哪裏讀?都是決定“高”還是“下”的關鍵。但是,上世紀末走出國門的留學生卻有自己的看法。記得我女兒來美讀碩時,她住的研究生樓在一個湖邊,每天晚飯後我們沿著湖邊散步時,常常可以看到一群野鴨棲息在水邊,有的在覓食,有的在嬉戲,全然不顧我們就在它們身邊漫步,就像路旁的鬆鼠在樹上跳來跳去不怕人一樣。女兒不禁感歎說:“你們看連動物都知道選擇自由幸福安全的地方生活,我們為什麽不選擇來美國留學呢?”

據不完全統計,改革開放以來,移民美國的留學生有160多萬了。他們的父母現在應該如我一樣,大多年近八十,或更大一些。疫情之前,你隻要在中美航班的飛機上,就可以看到那些往返中美之間的老人,為了看看兒孫,不辭辛苦,長途飛行,就可以知道他們的孩子已經回不去生育之地了。那麽,落葉歸根,根在哪呢?

根據相似論和仿生學原理,植物的根在下麵,人之根也在下麵,不必再尋,子子孫孫就是你的“根”。

古代社會的極刑“滿門抄斬”斬草除根,就可以從反麵證明人之根在下一代。一般來說,兒女在哪裏,老人退休後就跟著兒女走向哪裏。

民間還有“水總是往下流”之說,比喻為人父母總是把全部的愛都給子女了。有個段子說,祖孫三代同桌吃飯,父親給自己的兒子夾好菜,祖父見狀,也給自己的兒子夾好菜。那個父親對祖父說,我自己會夾啊!祖父說:“我愛我兒呀!”

“水往下流”這種自然現象反映的規律,與人類社會現象一樣,我們隻有順其自然而然。記得,我拿到重修的《李氏族譜》後,翻到我們的祖宗,大約是在明末清初吧,從江西遷移到湖北鄂州來的。族譜隻是簡略記敘,無從考察為何遷移,但是,一定是本著“人往高處走,水往低處流”的規律而遷徙的。這大概也是湖北人稱“江西老表”的原因吧。還有我定居在寶雞的四叔,2018年96歲高齡去世,老人家的第二代、第三代、第四代都生活、工作在寶雞,他們還能回四叔的祖籍來嗎?我不敢說大家都一樣,但是,家家都有一本自己的“經”。

我的兩個女兒大學畢業來北美,已經融入美國、加拿大社會,偶爾回中國,或探親,或旅遊,平時就在我們“李家花園”微信群裏,與她們的姑姑、叔叔們、堂姐妹、堂弟弟們互通信息。他們的“根”就在北美了。至於我們老兩口,現在身體還比較好,我的願景就是耄耋之年中美兩邊跑,期頤之年再回母校,像我的班主任唐啟金老師那樣,舉辦百歲慶典。恩師今年103歲了,去年武漢疫情結束解封後,還去三亞玩了一圈。恩師在母校為他舉辦的百歲慶典講話時,給我們這些七十多歲的老學生親授長壽秘訣,絕對管用!

百年之後呢?我的嶽母1976年在武漢病逝火化後,老伴的大哥主持,全家在武昌到漢口的輪渡船上,將嶽母的骨灰撒到長江了。

上個月,我年滿76歲時,與我的發小聊天時就約定死後不留骨灰。如果在武漢,就撒到長江,如果在海口,就撒到南海,如果在新澤西,就撒到哈德森河。赤條條哭著來到這個世界,化作灰燼悄無聲息離開這個世界,相信我的女兒一定會尊重我的選擇和決定。

這就是我對“落葉歸根”的看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