閑話人生(105)父母在,不遠遊
文章來源: 李培永2021-04-06 10:39:35

閑話人生(105)父母在,不遠遊

我的父母早在上世紀九十年代初離世,在國內,每到清明時節必須回家“做清明”,給父母上墳。清明時節倍思親,疫情期間回不去了,隻好寫篇文章寄托哀思。

1989年暑假,我應邀去海南,給農墾係統100多所中學語文老師講教材教法、上示範課。賴瑞光校長聽完課後,盛情邀請我到農墾中學工作,在賴校長熱情而耐心地說服之後,我承諾,為了賴校長強烈的事業心,為了我的兩個女兒的前途,我會考慮來海南工作的。

回到武漢,當我把這個想法告訴父母時,媽媽和顏悅色地問我:“海南在哪裏?離武漢多遠?”

我告訴老人家:“很遠,在南方,要漂洋過海才能到那裏。”

媽媽非常嚴肅地說:“我們一家這麽多年,好不容易都回到了武漢,而且你讀書在那個學校,教書又在那個學校,工作和生活條件那麽好,你又要‘板命’(湖北話,瞎折騰的意思),跑那麽遠去?等我死了再說吧!”

媽媽已經把話說到這份上了,我無話可說。連忙表示聽老人家的話,不“板命”了。

子曰:“父母在,不遠遊,遊必有方。”對我的媽媽來說,“遊必有方”也沒有用。媽媽在,家就在,家在就一個也不能少。

實在沒有想到,1990年春節前,突然接到二姐從葛店打來電話,說媽媽病危。

我的爸爸媽媽從嚴家大灣回城之後,一直住在武昌,但是,兩老早就把為自己定製的棺木,存放在葛店鎮,我的二姐家。父母老了就常住二姐家,他們擔心住在城裏死後被火化。媽媽說她怕火燒得疼。

當我趕到二姐家時,葛店衛生院的醫生正在家裏搶救。我的二姐略懂醫道,她告訴我,要準備媽媽的後事了。

問及病因,二姐告訴我,上午她和爸爸在房間坐著一邊聊天,一邊嗑瓜子。她看到爸爸嗑的瓜子殼搞得滿地都是,一邊說爸爸太不注意衛生,一邊站起來,想去拿掃帚掃地,突然就倒地了。

二姐立即去房間,讓媽媽平躺在地上的木板上,外孫跑到衛生院請來醫生急救。

雖然搶救及時,但是畢竟年齡太大,急性腦溢血於1990年1月4日病逝。享年82歲。媽媽走時非常安詳,就像睡著了一樣。

我堅信“樹挪死,人挪活”,為了兩個女兒的未來,我必須去海南。半年後,我又為調到海南工作的事,征求父親的意見。

爸爸對我說:“哪裏的黃土不埋人?你想到哪裏去,我都沒有意見。隻是希望在我要死的時候,你能回來看看我!”

我當即保證,我一定會經常回來看望您老人家的,您放心,真到那一天,我一定第一時間趕回來!

1994年4月15日早上,我接到外孫電話說外公病危,立即趕到海口機場,飛武昌南湖機場,下飛機打的到葛店二姐家,第一時間回到父親身邊,父親也是因腦溢血病逝,享年86歲。

“父母在,不遠遊,遊必有方。”是古訓;清明掃墓是古法。

古訓意在教育晚輩要孝順父母;古法重在形成感恩父母的良好社會風氣。一個“古”字,傳承了中華文明的精華,作為後人,實在不得妄議,理解的要執行,不理解的要在執行中加深理解。

然而,當古代農耕社會發展到現代社會時,我們還能要求後人“父母在,不遠遊”嗎?顯然不行。但作為父母,讓撫育了十八九年的兒女留在身邊,不是要讓他們孝順自己,更是因為擔心,而不忍心放飛。我不知道別人怎麽想,隻記得我的大女兒高考報誌願時,本來可以去讀西安外國語學院的,而我們實在擔心她隻身一人遠離父母,於是讓她回武漢讀大學,盡管不在父母身邊,但有親朋好友照顧她,便放心一些。

大學畢業時,大女兒問我,畢業後在哪裏工作,我毫不猶豫地告訴她,回海口來吧。

小女兒讀小學開始寫一句話日記時,就已經寫下“我想去看看外麵的世界”。待到考大學時,我們隻想到走出國門必須掌握英語,於是,第一誌願報考上海外國語學院,而且內部消息告訴我,她已經被錄取。正在那一關鍵時刻,我的高中同學、美籍華人打來電話,問我女兒準備讀什麽大學。當她聽說我女兒可能已被上海外國語學院錄取時,她說:“英語隻是一個交際工具,學四年英語,將來到美國幹什麽呢?要學一門專業呀!最好學金融吧!”

她的這一句話,如壺灌頂。幸好女兒第二誌願報了東北財大。

大學四年,女兒為了實現自己的理想,大一過英語四級,大二過六級,大三過托福,大四過JIE。大三、大四兩個暑假,還到北京“新東方”去強化英語。

1997年,女兒大學畢業時,不僅公派美國留學要有指標才能出國,自費也必須有指標。那個年代,在中國,人情、人緣、人脈之作用不可小覷。在新華社記者朋友的幫助下,請教育部留學生處處長給了一個自費留學美國的指標。

扯遠了。言歸正傳,繼續說“父母在,不遠遊”。

小女兒一步跨出國門,到遠隔重洋的美國去了,從空間距離來說,實在是遠啊,但那時從美國打越洋電話回來,語音之清晰就像麵對麵在說話,心靈相通已然零距離。

人類社會進入智能時代,手機視頻通訊就是麵對麵在說話。現代交通之便捷,真是“坐地日行八萬裏”了。乘坐波音747,從北京飛紐約十三四個小時就到了,空間距離無所謂遠近了。

我以為,現如今“父母在”,兒女隻要盡心盡孝就行,是否遠遊無所謂,國內高鐵縱橫交錯、四通八達,且舒適而高速,再遠也不遠了。國際航班通往世界各地,想到哪裏也都不遠了。

2018年7月,我在武漢因重感冒住院,醫院下“病危通知”一天後,大女兒就從底特律飛回到我的病床前。兩個女兒同學群中學醫的同學,遠程會診,提供醫療方案,供院方醫生參考。很快,我就轉危為安。

子曰:“父母在,不遠遊,遊必有方。”

高曉鬆的媽媽說:“生活不止眼前的苟且,還有詩和遠方。”

你信什麽,就選什麽吧!

【附錄】收到小女兒1997年9月20日的來信後:

小妹:

多次在電話中聽到你自地球那邊傳來的熟悉的聲音,非常欣慰;今天看了你的來信,更加高興!

在上海虹橋機場,看到你終於如願,順利地跨出國門的那一瞬間,我心裏既難受又興奮。難受的是,從此你就得獨自一人承受難以想象的困難和解決無法預料的問題;興奮的是,我們終於通過努力,讓你 實現了自己的理想!與你分手後,直到看不見你的身影了,我才離開“安檢”處,出來與你媽媽一起,靜候你所乘坐的那趟飛機起飛的消息,當你飛離上海後,我們才離開機場回“交大招待所”。如果沒有你四年遠離我們在大連讀書的經曆,很難想象你媽媽在上海虹橋機場會如何表演母女別離之情。這次分別,你媽媽盡管心裏和我一樣難受,但已經相當理智。回海口以後也是如此,不像四年前你去大連後那樣,經常以淚洗麵了,這不能不說是她的大進步。然而“兒行萬裏母擔憂”確是人之常情,而每到最想你的時候,就剛好接到你的越洋電話,我們真是“心有靈犀一點通”啊!

自你上大學後,我從不擔心你的學習問題,相信你通過自己的努力,一定能達到學有所成。你這次赴美留學,我仍然堅信,你是可以比別人學得更好的!不過,依我之見,你在今後的學習生活中,應注意比較東西方治學之道的異同,如立誌將來在西方工作和生活,就尤其要注意西方治學的特點,研究其科學的思維方法。同時,也不要“數典忘祖”,東方,尤其是我國的一些科學思維方法,仍有持久的生命力,比如“相似思維”的提出及其應用,在你讀高中時,我已經在班上多次強調過,你在學習中也曾有一些體會。記得你在北京新東方托福強化班學習時,你的一位老師講英語寫作方法就如同我講中文寫作方法一樣。類似的例子也許還有許多。我的意思是,一個人隻要會思考問題,就沒有什麽困難不可以克服的。我相信你將來一定可以憑自己聰明的大腦,自立於強手如林的美國社會!

你將來要在一個你目前還不了解的社會工作和生活,就必須盡快進入角色,逐步熟悉和了解它的特點,確立自己的立足點,尋找發展自己的切入點。為此,有幾點建議供你參考:

第一,近期以學習為重,不要急功近利。打工掙錢是小利,集中精力抓好學業,將來的回報率是它的百倍千倍都不止。千萬不要隻顧眼前小利,而忘了自己的遠大目標!

第二,美國社會的超前消費,有它的合理性,中國人很難一下子接受這種方式。但我以為作為一個人生活在社會上,不要讓人為錢而活,要讓錢為人服務。所以,隻要你認為需要花錢的時候,就不要瞻前顧後了。

第三,應逐步建立社會聯係網絡,多一個朋友多一條路。當然,交朋結友,必須慎重選擇。有的可以深交,有的就不行,這就要求你在與人接觸時注意察言觀色,善於識別假象。

第四,人們常說,古今中外不如意事常八九。我體會這裏有兩層意思,其一是麵對不如意的事,要以平常心正視它,承受它。當它來臨之前,有心理準備;當它來臨之時,有勇氣麵對;當它降臨之後,不去怨天尤人。其二是如意的事很少。當它降臨的時候,就是人們常說的“機遇”。所謂“機遇”是可遇不可求的。決定一個人人生發展的機遇也許隻有一次,隻要你抓住這一次,就可以成就你輝煌的人生。有的人一生碌碌無為,並不是沒有機遇,而是他沒有發現,更沒有抓住。再說,機遇總是給有準備的人的,你如果沒有大學四年的認真準備,大一過四級,大二過六級,大三過托福,大四過JIE。就是有機會,你也抓不住。你現在已經抓住了機遇,相信你一定會成功的!我的一生雖談不上輝煌,但幾次大的機遇,我不僅抓住了,而且充分發揮了它的作用,所以才有了今天的我和你!

我先說這麽多,你媽媽自有她的話來跟你敘說。

祝:

身體好,學習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