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國雜記之十五 當年紅衛兵相聚洪湖餐館
文章來源: 李培永2018-11-03 12:09:04

回國雜記之十五     當年紅衛兵相聚洪湖餐館

文革十年,對於我們這些已經進入70後的一代人來說,是永遠難以磨滅的一段記憶。

這次回國不久,當年湖北省實驗師範學校“文革委員會”的主任,高中部的夏國林打電話,問我在哪裏?我告訴他,在武漢。於是他組織了一幫當年的“紅衛兵”相聚我家附近的洪湖餐館。

那天,來參加聚會的有幼師部的馬蘭緒、塗桂珍、張菊香、周燕雲;短訓班的張思鬥、魏人民;還有高中部的李魯峰、柯凡清等共十人。這也是當年“實師紅衛兵”的中堅。其中有幾個同學,還是在當時震撼世界的武漢“720事件”後,緊跟夏國林和我一起去鄂西北鄖陽避風的“鐵杆”。

當年風華正茂的我們,現在圍坐在一起,盡管歲月已經在各人臉上刻下的皺紋,是古稀之年的標記,但是一談起那激情燃燒的年代,大家仿佛又回到了年輕的時候,那些難以忘懷的小事、趣事,曆曆在目。

1965年,高考名落孫山,我被武漢市教育局錄用為中學語文教師,分到湖北省實驗師範學校語文(2)班培訓一年。短訓班本該在1966年暑假結業,當年5月中旬,我們分赴武漢市各中學實習還未結束,就被緊急召回學校參加“文化大革命”。

“文化大革命”一開始,特別講究家庭成分,湖北省實驗師範學校要成立“文化革命委員會”,學校三部分都必須有學生代表參加,大概是因為短訓班其他同學的家庭成分確實複雜,可能我是“矮子裏麵的將軍”,盡管我那“不宜錄取”的檔案還在檔案室,仍然被學校黨總支作為短訓班的代表,被選為“文化大革命委員會”的委員,主任委員是夏國林,主持全麵工作,我負責宣傳工作。

文革期間各學校開展“運動”過程大同小異,而且,我們這個學校當時也沒有什麽驚天動地的大事,許多事情都已經忘記了,但是當我和夏國林談起“金條事件”時,都還記憶猶新。

“文革”初期,紅衛兵“掃四舊”。收繳、還有被“文化大革命”氣勢所迫,主動上交的金銀首飾等,都由“文化革命委員會”登記保管。我們這些工作人員誰都沒有見過金條的,一次,收到了十幾塊金條,於是都爭相一睹。原來,其色黃燦燦,其形如當時中小學生用的長方形橡皮擦大小。等大家看完之後,負責保管的同學收拾時,發現少了一條。這可不是小事。在場的五六個人折騰了一晚上,最後,終於在一個破舊的藤靠背椅竹子扶手裏麵找到了。也許就是在大家搶著看稀奇物的時候,不經意掉一條到那個破竹洞裏了。虛驚一場之後如釋負重。

後來,全國“紅衛兵”運動風起雲湧,我們也是學校的第一批“紅衛兵”的負責人。

 

1966年8月18日,毛主席在天安門廣場首次接見全國“紅衛兵”代表,我作為武漢市和學校的“紅衛兵”代表,第一批到北京接受毛主席的檢閱。當年12月,“文化革命委員會”又讓我帶一批紅衛兵去北京,當時大約有二三百人。那時不僅沒有現在的各種銀行卡,也沒有大額的人民幣,票麵最大的就是十元的。二三百人大約一周的開銷滿滿裝了一書包,而肩負保護並攜帶這筆“巨款”的就是憨厚老實的大個子魏人民同學,他每天晚上都是抱著錢睡覺的,白天,不論到哪裏,他時刻都把書包斜掛在前麵,用雙手護著。我這個帶隊的非常感謝他為大家全身心服務的精神,更感謝他保證了我們大家錢財的安全。而他直到幾十年後我們再相聚,談起往事,仍然憨厚地一笑,你們那麽信任我,我當然必須負起這個責任呀!

他和張思鬥是語文(4班)的,因為這次去北京“大串聯”,我們相識相知,後來,在1967年震撼全球的武漢“720”事件之後,跟著我和夏國林一起,離開武漢到鄂西北山區去避風。

張思鬥還是我們這些人中唯一參加1967年8月1日橫渡長江而幸免於難的。那次橫渡長江由於組織工作嚴重失誤,造成許多人溺亡,僅我們省實驗師範學校就有二十多位同學遇難。

他一談起那次死裏逃生,就噓唏不已。他說:“那天,早上9點的太陽就很厲害了,等著下水的編隊前呼後擁,人群躁動。後麵也不知道前麵是什麽情況,都跟著往江邊湧動。大約9點過了,有人發令,前邊的人蜂擁而下,就像下餃子,人人希望下水涼快。還沒有輪到我下水,就看到有人被從水中撈起抬走,擠著啦?踩著啦?來不及多想就被後麵的人推下水。一下水就感覺被人拉住了,回頭是不可能的了,我就奮力向江中遊,幾乎所有的編隊都散了,我遊到江中才鬆了一口氣!真是死裏逃生呀!那天下水的地點是平湖門與漢陽門之間,大橋下麵的第一個口子。”

我說,第二天我們幾個同宿舍的同學站在橋頭堡那裏,看著武警的戰士們在小船上,拿著長長的竹篙往水下一矗,浮上來一串年輕人的屍體,下麵一個抱著上麵一個的腿腳,串起來就像那“糖葫蘆”。真是令人寒心啊!
    參加聚會的幾位女生,都是當年幼師部(43)班的,都是堅定支持“文化革命委員會”工作的“鐵杆”。

最有意思的是張菊香,在學校時,她總是滿麵笑容的開朗性格,給我留下了深刻印象。離開學校之後天各一方,不曾想到,1989年暑假,我應邀到海南農墾總局講學結束後,總局教研室吳多雄主任請我們參觀海口市市容 。當我們乘坐的中巴車行駛到秀英港一個路口時,坐在副駕駛位置上的我,突然看見正在人行橫道上過馬路的女士,好像是我們當年的紅衛兵戰友張菊香。我大喊一聲 :“張菊香”。她一回頭,真的是她!車上所有朋友為之驚歎!原來海南建省後,她隨夫君調回她老公的故鄉----海口市,在港務局子弟小學當老師。我調到海口以後就經常聚一聚,我2005年退休後又有好多年不見了。這次正好她最近也回武漢探親,我們又在洪湖餐館相聚甚歡。

我們歡聚一堂,把酒言歡,遙想當年,正值青春年少時,意氣風發,滿以為趕上了一個多麽偉大的時代,可以“揮斥方遒”了!不曾想,十年一場噩夢!醒來,你是誰還是誰,如果後來我們不努力奮鬥,今天這聚會就沒有這麽快樂了!

最後,大家舉杯祝願幸福晚年保重身體!希望來年再聚都在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