港珠澳大橋開通的思考
文章來源: 柳溪郎2018-10-23 07:46:12

  港珠澳大橋(Hong Kong-Zhuhai-Macao Bridge),作為連接香港、珠海和澳門的橋隧工程,於10月23日正式開通了,舉國一片歡騰,被譽為是“現代世界七大奇跡之一”,是厲害了我的國國家綜合力提升的又一大體現。在當前川普貿易戰的步步緊逼下,對重振全國人民的鬥誌,是有著積極作用。文人騷客們更是利用這千載難逢的時機,詠詩作文,來見證這一曆史時刻。但我心理除了高興外,也有憂傷和思考,大橋通車後,粵港澳三地的地理距離,縮小為了一小時生活圈,可為何三地人們心裏的距離卻越來越遠?

  想當初1997年香港回歸時,我們心裏是多麽興奮,覺得是洗刷了我中華民族自1840年鴉片戰爭以來一個半世紀的恥辱。盡管不能親臨現場見證這一曆史時刻,冒著被妻子指責的風險(因為當時懷著我家老大,怕電視機的輻射影響胎兒的發育),還是守在電視機旁,同全國人民一道分享了祖國的喜慶。我想不僅是內地人民有這種感覺,絕大多數的香港同胞也懷有同樣的心情。20年過去了,不僅香港回歸了,澳門也回到了祖國懷抱。但原本這皆大歡喜的香港回歸,卻弄到兩邊都不討好,特別是香港,殖民地時期不曾有過的“港獨”,近來愈演愈烈。換言之,香港名義上回歸了,實際上心裏的距離反而越拉越大。

  這其中原因當然很複雜,既有國內的原因,也有國際的因素,既有經濟上、政治上的原因,同時也還有人們的心理影響。

  從經濟上來看,香港回歸後就遭遇了前所未有的亞洲金融危機,雖然有祖國做後盾是挺過來了,但畢竟也受到了一些傷害。後來,隨著內地加入了WTO,融入到了世界的生產與貿易的全球鏈中,香港作為聯係內地與國際的橋梁,其重要性也在逐漸降低。大陸的經濟在突飛猛進之後,香港盡管也在發展,但經濟上的距離拉小了。這種經濟上距離的拉近,也就自然而然地反映在兩地人民的心理上。內地人沒有了原來看香港的那種仰視心理,相反香港人也有心理上的不適應,失去了那種優越感,相看兩生厭。

  從政治上,雖然在港英時期,所謂民主選舉、“普選”是根本都談不上的。回歸後,香港人認為可以當家作主了,他們要求普選特首,也就名正言順了。但香港人民的這種期待,同中央政府在此問題上的保守態度就形成了矛盾。這些矛盾,如果溝通得好,就可以化解,可偏偏又缺乏了溝通,最後導致了香港的“雨傘運動”,造成了“港獨”愈演愈烈的這樣一種被動局麵。

  所以,盡管在花費了一千多億元的巨資,港珠澳大橋開通了,但這還隻是一種硬件的連通,是中央政府強製下的一種硬連通,真正要做到內地與港澳人民的心連通,自願的連通,心心相通,我們還有很多工作要做,這遠比投資一千多億元的任務更艱巨。

  隋煬帝開通京杭大運河,盡管勞命傷財,造成了隋朝的短命,但客觀上對中國古代南北的貨物運輸和人員往來,發揮了不可估量的作用,為鞏固中華民族的統一有著不可磨滅的功勳。今天我們建造的這座港珠澳大梁,盡管技術先進,其壽命遠非古老的趙州橋可比。但我還是願意送上我真誠的祝福,希望以此為契機,使港珠澳大橋真正成為連通粵港澳三地人民心理的一座橋梁,讓珠三角的發展在世界上占有一席之地。這樣才是真正的功在千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