八九年學運形成的經濟原因
文章來源: 柳溪郎2018-06-04 10:55:20

  1989年發生的席卷全國的學生運動以及之後的被鎮壓,深深地影響著當代中國的曆史進程。鄧小平在總結這一事件時說,它發生的原因,既有國際的大氣候,也有國內的小氣候。但這隻是從政治方麵去解釋。由於至今很少公開研究,它的形成機製還不好說。依我之見,1988年物價改革的闖關,應該是導致這一事件的重要經濟原因。

  大家都知道,1984年,中共中央通過了經濟體製改革的決定。從此,標誌著中國的改革,正式從農村的家庭聯產承包責任製,轉入到了城市。城市的經濟體製改革,是最重要、但也是最難和最複雜的改革。時間到了1988年,價格改革又提到曆史議程上來。為了勇闖物價關,1988年8月19日中央人民廣播電台廣播了中共中央政治局《關於價格、工資改革的初步方案》。當天全國各地出現了搶購潮。

  搶購潮發生時,我正在老家休暑假。在我們那個閉塞的山村,村民們也加入了搶購的行列。電視機、冰箱、電風扇、洗衣粉甚至食鹽,都變成了搶購的對象。剛剛解決溫飽的農民,利用手中僅有的一點餘錢,將電視機、電風扇一台一台地往家裏搬,食鹽、洗衣粉、肥皂一擔一擔地往家裏挑,不管用得上與否,因為老百姓擔心物價的上漲,擔心手中的錢不值錢。把錢變成物質,至少可以保值。當時,我也跑到縣城,替我哥搶購了一台電風扇,正規一點的牌子搶完了,隻買了一個不知是哪家軍工企業生產的“飛鷹”牌。那時的商店,可謂人山人海,比過年還熱鬧。

  休完暑假,準備返校,我在長沙親戚家稍做逗留。隻見親戚提著菜籃出去買菜,空著籃子回家,因為菜價實在太貴(相對當時的工資水平),親戚隻好在家裏找一點黃豆等幹貨煮了,以度難關。回到學校,我也用暑假兩個月省下來的夥食費,再湊一點,共215元搶購了一輛雜牌的“奔月”自行車。這是我的第一大件,此自行車後來跟著我到了廣州,一直到2000年才被偷走。

   回到課堂上,我免不了發一發牢騷:“白菜一塊錢一斤,我一大學老師,一月工資70元,還買不到一擔白菜。真是中國之大,放不下一張平靜的書桌”。幸虧,當時沒有不準妄議中央的政策,否則,教師資格也會被吊銷。後來,查閱資料方知,當年8月份,扣除物價上漲因素,商品零售總額增加13%,糧食銷售增加30.9%,棉花增加41.2%,電視機增加56%,電視機增加82.8%,洗衣機增加130%,城鄉銀行存款減少26.1億。當時,銀行尚有3000億。因此,當時的經濟學教授們,把這3000億元稱之為“關在籠子裏的老虎”,一旦放出籠子,形成擠兌潮,對市場的衝擊,造成的社會動亂不可想象。

  有鑒於8月份的搶購潮,9月23日中共中央出台“治理經濟環境,整頓經濟秩序,全麵深化改革”的政策,一直到89年學生運動的爆發,在經濟上一直處於治理整頓的時期。當年學生對話時,有學生還拿出某領導人打高爾夫球的照片,認為領導人沒有同全國人民一起過緊日子。

   由此觀之,89年的學生運動,全國如此多的民眾卷入其中,不能不說88年的勇闖物價關的失誤,造成的社會動蕩是一個重要原因。通俗點講,畢竟民以食為天。這也符合曆史唯物主義的經濟基礎決定意識形態的理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