無依之地 心無所依
文章來源: 走在撒哈拉的貓2021-04-28 19:25:30

                 無依之地 心無可依   

            

    剛剛走出國門的時候,對街上的無家可歸者很不理解。從東京火車站外住在紙盒裏的人,到巴黎各個景點的吉普賽人,還有美國很多街邊舉著“help”牌子的人。不明白在如此發達的社會裏,怎麽會有這麽多或居無定所、或無以為計的人。時間長了,才慢慢知道在發達的社會裏人生的道路一樣千差萬別。而剛剛獲得奧斯卡最佳影片的《無依之地》給人們展現的是另一群由於各種原因有意或無意中選擇了走在路上的人。

   61歲的弗恩在失去丈夫之後,和丈夫一起生活過的地區也因為經濟蕭條而關閉,迫不得已的弗恩開始了她走在路上的生活。居住在一輛改造後的舊車裏的弗恩一邊在不同的地方從事季節性短工,一邊行走。在路上,她遇到了因為不同的原因選擇走在路上的人。攢錢生活並希望能建一艘 “地球船” 的琳達,希望以自己的方式走到生命盡頭的斯萬基,有創傷後應激障礙的越戰老兵,與家人疏離的戴夫。大家在路上相遇,又在路上告別,繼續前行。行走中陪伴弗恩的隻有過去愛的回憶:丈夫的舊衣服、父親為她攢的畢業禮物、兒時的照片。

    對於我們這些還在在塵世中為一份安穩而拚搏的人而言,弗恩讓我們看到的是另一種人生,有不得已,也有心甘情願。隻是弗恩失去的真的隻是讓肉體容身的房子嗎?當我們的一段感情結束的時候,我們失去的經常不隻是愛的人,我們也失去了愛的能力,我們的心失去了容身之地,無所歸依。所以在妹妹希望她結束漂泊,一起居住時,弗恩拒絕了。妹妹的家裏可以容下她的人,而她的心卻依舊在漂泊。在戴夫向弗恩表達愛意,希望她留下一起生活時,她也曾有所觸動,隻是當她在朦朧的燈光下,看到戴夫和兒子一起彈琴時,弗恩再次意識到,她是那份親情之外的人。雖然弗恩一再強調自己是無房者,而不是無家可歸者,其實她失去的又何嚐不是有溫度家呢。

    容納我們肉身的房子容易找,接納我們的心的人卻無處尋覓。因為心無所依,我們隻能走在路上。天地蒼茫,大海遼闊,腳下的路無止境地延伸。因為沒有盡頭,所以我們可以安心地走在路上,不問歸期,無需歸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