去法國滑雪場的雪屋吃法餐
文章來源: 黑貝王妃2023-06-10 06:33:37

我們有一對兒澳洲朋友一輩子都沒出國去旅行過,不是沒錢,也不是沒機會,就是沒興趣。他們夫婦住在郊區,房子很大,園子也很大,不養孩子隻養貓。因為舍不得把貓委托出去,所以他們隻有兩日內開車能往返的地方才可能去。他們的理由是:坐飛機太險,坐船太顛,坐火車和開車走不遠;旅行的概念是看世界,現在有電影、電視、電腦,隻有你不知道的地方,沒有你看不到的地方。

有趣的是每當我和他們談起我去過的國內國外各地,他們知道的比我還多,不但津津樂道並且說得頭頭是道,反而是他們知道的地方我常常都沒去過。有一次說起旅行的體驗就像吃梨,必須親口嚐嚐,人家倆人異口同聲懟我:體驗不過衣食住行,大都市裏,有什麽吃不到、買不著的嗎?我嗤之以鼻:不跟你們說什麽旅行玩兒的就是心跳,就說吃—你不去北京知道什麽是驢打滾嗎?不去日本你知道鰻魚凍啥味兒嗎?不去法國滑雪,你上哪兒去體驗伊格魯?。。。

我說的人家兩口子一臉懵懂:“驢打滾兒”能吃嗎?鰻魚看著都惡心你還吃?伊格魯就是個冰窖有啥奇?

我一聽也含糊了:意氣用事說出了“伊格魯”,其實俺也不知道那是個啥東東!

這對話是好久以前了,突然上個月那對朋友給我發了個邀請:一起體驗伊格魯。我心想:這兩人想出國了?看他們發的群兒,還邀請了其他兩對兒朋友。再看鏈接內容:The Roclette Igloo Experience-Melbourne。。。嗨,原來這是今年冬天墨爾本的一個特色美食體驗活動,就在家門口,我們欣然應約。

6月8日,剛過去的周四,我們8個人一起去了這個法餐體驗。Roclette Igloo這個體驗有兩個意義,一是關於Igloo伊格魯。二是關於Roclette 法國奶酪。

Igloo源於因紐特語,可譯成冰屋/雪屋,是一種由冰塊、雪塊構造而成的圓頂居所,說好聽的像個帳篷似的,不好聽的就像個塚。居住在加拿大和北歐的朋友可能對這種雪屋非常熟悉,有很好的保溫效果。據說法國和歐洲的滑雪場有很多這樣的伊格魯房屋,是滑雪場的一大特色。

Raclette 是一種生牛奶奶酪,實際上是瑞士高原奶酪,和法國香檳很搭。16世紀開始成為一例法餐,所以現在Raclette已經不僅僅是一種奶酪,而是一種餐式。傳統吃法是煮熟的土豆配各種奶酪,加臘肉火腿和醃菜等。這種法式餐在世界上很流行,到處都能吃到。

但是Igloo Raclette 體驗就有點難得了,顧名思義就是在冰屋裏吃Raclette套餐,這個想法是從法國的滑雪場引發來的。

墨爾本的這個體驗活動設在城裏聯邦廣場邊的停車場頂上。入口處有個雪花燈大門,門裏麵沿著車道兩旁搭了十幾座伊格魯,開車過來的時候,遠遠就看到一排好似藍色蘑菇的棚屋,在夜幕下閃著藍光,與城市的璀璨燈火交相輝映。

泊好車,找到陸續到來的另外三對夫婦,一起到門口的小木屋簽了到,然後每人拿到當晚的第一杯燙過的紅酒。紅酒燙過很甜,我這樣不尚酒精的人也喜歡喝,幾口之後話更多起來,我們這幫人也是今年第一次聚,相絮甚歡。

不一會兒,來了個滑雪打扮的年輕女孩兒,頂著絨毛球的毛帽子,棒針紅毛衣上織著白色的雪花,她先用法語對我們喊了一聲”胖四娃“,又用帶法國口音的英文介紹了自己是我們今晚的導遊安娜麗薩,然後把我們帶到了我們那間叫VAL THORENS的伊格魯。這裏的伊格魯都是以法國滑雪場著名跑道命名的。

我們先點了酒,然後安娜麗薩送來兩大托盤食物,一盤是奶酪,另一盤是肉片。桌子上有燒熱了的奶酪烤爐,邊上還有正在冒著熱汽的蒸鍋,裏麵盛著滿滿的土豆。

吃法是撿一片奶酪放到手邊的小鏟子裏,然後把它放進烤爐,自己在盤子裏放滿意大利火腿香腸片和鹹肉片,土豆和黃瓜、橄欖等醃菜。等奶酪烤好了,澆在切開的土豆上,一份raclette就完整了。吃的時候先抿一口酒。。。香檳和白葡萄酒都是這道菜的官配。

上圖:正烤奶酪的烤爐

上圖:把烤好的奶酪澆到土豆上

伊格魯廣場一邊是亞拉河景,一邊是城市高樓的燈火。盡管墨爾本晚上的氣溫還在10攝氏度左右,但那晚來的人,包括我們這一桌人都打扮的十分應景,滑雪服,羊皮襖,雪帽,圍巾,冬夜暖融融的氣氛妥妥的。雪屋用透明的塑料材料搭製,透過雪屋裏蒸騰的熱氣,放眼城市夜間朦朧的燈火,有友情環繞,有酒有肉有奶酪,的確是冬日晚上難得的好消遣。

上圖:篝火邊烤棉花糖

除了吃Roclette,每個伊格魯的外麵還燃著一盆篝火,那是吃甜食的地方。正餐過後,安娜麗薩給我們一桶棉花糖拿到外麵的篝火上去烤,那晚我吃了平生最多的棉花糖,也是最美味的,甜絲絲的口感一直留在心田。

這個體驗活動每天從中午開始到午夜有很多席,每一席限時兩個小時。我們的兩個小時很快就過去了,別時大家依然意猶未盡。盡管別時難,但我們那一對兒朋友臨走還沒忘了找補我一句:怎麽樣?不去法國雪山,是不是也可以igloo!

我真服了他們這麽“記仇”!不過不得不說他們也有他們的道理。今日的世界實際上就是這樣的雙向奔赴——你走進世界,世界也走進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