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百萬的藝術收藏-都捐了 (多圖)
文章來源: 黑貝王妃2022-08-30 07:07:30

Geoff Raby, 中文名字芮捷銳,澳大利亞外交官、商人。1986年就開始在北京工作,先在澳大利亞駐中國使館擔任商務參讚 (1986–1991),  2007年起擔任澳洲駐中國大使至2011年。

芮捷銳欣賞中國文化,熱衷中國藝術。80年代中期他剛到北京擔任商務參讚時,正值中國文革後各種思潮澎湃的時期,他說自己非常幸運在那個時候來到中國,開放的政治環境不但允許他成為第一位走遍中國所有31個省市自治區的澳洲駐華大使,還讓他有機會享受到80年代北京特有的波西米亞(bohemian)藝術氛圍--小資情調的聚會、溫熱的啤酒、還有小小盒帶裏流淌出來的搖滾樂。。。

80年代末-90年代初國內對外開放的大環境也催化了美術界,一批熱衷現代藝術的青年畫家崛起。芮捷銳在那個特殊的時代氛圍裏認識了一群前衛邊緣藝術家。他們沒有名氣,也不都是科班出身,沒有地方展出他們的作品,但是芮捷銳從他們的作品中感到一種激情,一種政治力量所不可遏製的文化衝擊。

在收藏展開幕式的講話中他說自己並不懂藝術,但他欣賞這些藝術家,出於興趣,也出於使命,在有意無意中開始收藏他們的作品。

35 年的時間裏,芮捷銳收藏了包括繪畫,雕塑和攝影作品在內的近 200件中國當代藝術家作品。 2019年,他決定把自己的大部分收藏捐給維多利亞省的拉籌布大學,使這些作品得已永久的保存,並供後人欣賞。拉籌布大學是他的母校。他曾經三度在那裏學習,並獲得經濟學博士學位。他捐贈的174幅作品涉及75位中國藝術家,價值300多萬澳幣。

拉籌布大學為了答謝芮捷銳博士的慷慨之舉,特籌劃了展覽《In Our Time》,向世人展示這些收藏品。展覽八月十九日開幕,我們應參展藝術家朋友關偉的邀請前去維州Bendigo城。

當晚的開幕式規模空前,是今年Bendigo美術館在貓王回顧展之後的又一次大型活動。開幕式到場的有350多名客人,來自澳洲各大城市,很多曾經活躍在中澳兩國關係舞台的外交官員和著名新聞人、及當地藝術家和旅澳的華人藝術家蒞臨。

展出的作品十分震撼,風格各異、不拘一格,但都不同凡響。一方麵展示了中國一代超現實主義藝術家的風貌,他們的藝術追求和探索;另一方麵也反映了收藏家本人的政治敏感、時代嗅覺,以及他的藝術品味。

我以為芮捷銳收藏的作品有些共同的特點:首先就是這些作品的表現手法都是超現實主義的當代藝術;另外作為一個外交官,敏感的政治嗅覺讓他對那些富有時代特色、有社會批判精神的作品情有獨鍾;再有就是從風格上講這些作品都沒有消極的情緒,激情飽滿、並富幽默感。

在此,我以幾幅個人喜愛的參展藝術家及其作品為例。

1. 關偉及其時代烙印

我去年曾在題為閑來附庸其人風雅 的博客中介紹過關偉,他的十幾幅畫作和雕塑作品包括在這次展出的作品中。

關偉作品最早受到與芮捷銳同在中國使館工作的文化參讚尼克·周斯的關注和推崇,而芮捷銳也非常喜歡關偉作品的內含和幽默風格,成為了關偉作品的收藏大家。據說芮捷銳是除了澳洲著名影星凱特·布蘭徹之外收藏關偉作品最多的人。

上麵這兩幅是芮捷銳最早的關偉收藏,我以前從來沒在關偉的展覽中見過。

開幕式的第二天有個對話座談,收藏家邀請了關偉和郭健兩位藝術家談他們的藝術創作,關偉談到創作這兩幅作品的時代。那時他剛從北師院美術專業畢業,在北京當中學老師。藝術上試圖掙脫學校裏學到的蘇聯藝術手法和”紅、光、亮“的文革思維的束縛。這個係列作品左邊的一幅叫《印跡》、右邊的叫《對話》,立意是”紅色烙印”。

作為從同一個時代走過來的人,我從他的這組作品中的潛台詞讀出那個時代藝術家特有的一種探索,更準確地說叫試探---一種戰戰兢兢的嚐試。我很驚喜看到這兩幅作品,在我看來藝術家青澀的表達本身就是那個時代的烙印。

2. 被中國驅逐出境的郭健

關偉在座談會上提到的“紅閃亮”藝術表達在他自己的畫作裏其實並不明顯,郭健作品創作手法卻似乎有意張揚這些技法。
郭健也是移民到澳洲的一名藝術家,澳洲人對他非常熟悉,因為十幾年前在墨爾本市中心街頭有一個特大的標語牌,畫麵是一個穿著軍裝,濃妝豔抹,妖冶嫵媚的中國女兵在唱歌,身後一群帶著軍帽、露著牙齒的開心笑臉。軍裝,紅五星,粉臉、紅唇,紅指甲,白牙齒充斥畫布,國防綠和血紅是主色調,非常醒目,極富感染力。記得每次我開車路過看到這幅畫作,都會不由自主的露出笑容。雖然作者的初衷似乎和他經曆中“血染的風采”有關,但畫麵帶給我的直接感官享受是把我帶回了一個我熟悉的時代。
郭健作品的人物形象以軍人為最多,因為郭健曾是一名解放軍。這次收藏展中展出的郭健作品也是軍人的笑顏(上圖)。創作手法不難看出他當年在部隊畫宣傳畫的功底,但誇張的表現方式是超現實主義的。
郭健六·四後移居澳大利亞,後來又回到中國開了自己的工作室。但六·四無疑是他生命中的又一個傷痛。2014年六·四紀念日,郭健在他北京工作室用350斤豬肉創作了一個天安門廣場模型,並在接受英國《金融時報》采訪時講述了自己在暴力鎮壓中的親身經曆,他因而被北京警方拘留後驅逐出境。8月20號的座談中,郭健重溫了這段被逐的經曆。

(注上圖:此圖不在收藏展之列,來自網絡)

3. 羅氏兄弟的”宣傳畫“


在我眼裏,和郭健異曲同工的藝術家還有羅氏兄弟。
羅氏三兄弟作品的挑戰性與顛覆性是西方文化體係最早接納並認可的,羅氏兄弟被看作當代中國藝術界最為敏銳果敢,富有創作力的藝術家。
他們把“紅閃亮”宣傳畫手法用於當代藝術的創作,反映中國商業化進程以及趨於浮華的社會心態,藝術化的記錄了中國曆史的進程。


4. 雅俗共賞的陳文令


看陳文令的雕塑時,我常會想到郭健,因為我總覺得陳文令的雕塑和郭健的畫在形象塑造上有共同之處,最突出的就是那種露齒大笑的麵部表情,一種人們處在自我陶醉的狂喜和極度快樂中的狀態。
陳文令的雕塑馳名國外,其視覺風格是世俗的,但雅俗共賞。你既能在獲意大利佛羅倫薩國立美術館領略,也能在國內小巷裏的麵館門口看到。
這次展出的陳文令作品都是些小型的雕塑,同時有一幅收藏家的肖像,不得不說畫的惟妙惟肖。

5. 在美術館開槍的肖魯

《對話》


大概是出於外交官對國際政治的敏銳意識,芮捷銳的收藏品涉及的藝術家很多都是敏感人物,前麵提到的郭健是之一,上麵這幅攝影作品的作者肖魯也是之一。
1989 年2 月5 日,農曆大年三十,中國美術館 《中國現代藝術展》開幕式發生了一起驚動海內外的開槍事件。當年26 歲的女藝術家肖魯向自己展出的作品《對話》連開兩槍,使其因此成為89年《中國現代藝術展》的標誌,但不幸的是也再次把剛入廳堂的中國前衛藝術推回到邊緣境地。
槍擊事件後當天肖魯去公安局自首,被拘留三日,當年12月,肖魯來到了澳大利亞。

據說《對話》2006年在嘉德拍賣會上以231萬元售出,我不知道這次展出的《對話》是否就是當年被打過兩槍的那幅。

 

6. 陳漫和”辱華眼“

這幅精彩的攝影作品是年輕藝術家陳漫2011年創作的, 題目也十分有趣:《萬小姐好好學習》。

陳漫,80後女藝術家,畢業於中央美術學院,是國內最成功的時尚攝影師、視覺藝術家,多次斬獲國際獎項。但去年年底,因為一張“眯眯眼”的肖像作品被推到風口浪尖,其個人社交平台遭到群毆,質疑其作品“迎合西方審美,醜化亞裔形象,有意糟踐國人形象,導致陳漫不得不公開道歉。這也是後來一度“辱華眼“風波的開始。

或許芮捷銳博士對陳漫作品的收藏正好證明陳漫作品的西方審美,但其實我若幹年前在墨爾本 的一個美展上見過這幅作品,當時就暗自為之叫絕,覺得藝術家的視角非常獨特,藝術效果不同凡響。如果我有錢,可能當時也會重金買下這幅作品的。

7.李大鵬的豬

最後說說李大鵬和他的"豬"。

李大鵬的畫作是本次展覽的第一組作品,非常醒目,有強烈的帶入效應,成為本次展覽的標識之一。

對李大鵬這個藝術家我以前沒有了解,應該還在國內。策展人對他作品中“豬”的形象塑造做出了這樣的解讀---藝術家在作品中把豬打扮成宇航員實際上是極富於政治色彩的,因為豬在中國文化中一向為開心、貪心和愚蠢的代言。。。所以這位藝術家非常勇敢!

我不知道這個寓意是否畫家的本意,試想如果豬穿上宇航員的服裝是政治色彩,那麽戴上軍帽的豬恐怕就要給畫家帶來殺身之禍了?其實李大鵬畫布上“各行各業”的豬都有一種可以與人分享的快樂情緒,極具感染力,對他的作品,我倒願意往“淺處”想。

Bendigo是維州第四大重鎮,也是我們華人早年來淘金的聖地之一,曾被叫做”大金山“,我會另外寫一篇介紹這個城鎮的。 這次我們驅車兩百多公裏來到這裏,除了要來見見關偉夫婦,另一個目地實為到此一遊,因為我上次來這裏大概是20多年前的事,完全沒有印象。本來以為看展就是走個過場,沒想到卻飽餐了一頓當代中國藝術的盛宴,完全是意料之外的藝術享受。

拉籌布大學的副校長在開幕式的講話中表示對芮捷銳這份捐贈如獲至寶,這份大禮讓這所大學成為澳洲收藏中國當代藝術家作品的大家之一。其實我有點好奇澳洲及中國以外任何國家,還有哪個院館,對35年為期的中國海內外超現實主義當代藝術家作品有如此豐富的收藏?

這個展覽讓我對芮捷銳博士有了崇拜的感覺,他為中國當代藝術做了一件前無古人的善事!

除此以外,芮捷銳博士還擔任過澳洲駐 世貿會大使和永久代表 (1998–2001),亞太經濟論壇大使 (2002–2004)等 要職,並出版過若幹有關澳中經貿關係的著作。最近一部剛出版的書題為《China’s Grand Strategy and Australia’s Future in the New Global Order》在澳洲頗有影響。目前他仍然頻繁往返澳中兩地、活躍於澳中商務舞台。

(附:此展將開放到明年二月,澳洲朋友應該去看看,非常值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