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果當初沒有出國。。。
文章來源: 黑貝王妃2021-02-01 05:29:17

老話用“三十年河東、三十年河西”來說人生之盛衰難料。說法來自於唐朝一個傳說:平叛安史之變功臣郭子儀之孫自小嬌生慣養、揮霍無度,以此導致富麗堂皇的河東府門庭衰落,30年後萬貫家產被消耗殆盡,落得沿街乞討,最後被河西莊一家大戶收容。而這家河西大戶的女主人30年前曾是郭孫乳母,經過兩代人的勤儉持家發奮圖強,贏得糧囤座座,牛馬成群。世人由此歎息這兩家:“三十年河東享不盡榮華寶貴,三十年河西寄人籬下。”

雖然這個典故與我要說的意思並無關聯,但過了今日,從嚴格的意義上講我到澳洲的時間和在中國生活的時間一樣長了,雖然還差一點不到30年,但的確讓我有河東、河西這種世事難料的感慨。最近我就時常在想:當初如果沒有出國,一直呆在“河東”,這一生又會是如何一番景象呢?

遙想當年“河東”的生活,盡管曆經文革,經濟體製改革和六·四,但比起大多數同齡人還應該說是順遂的:上小學趕上複課鬧革命;初中畢業趕上恢複重點;上大學時趕上思想解放。工作的幾年,社會潮流傾向自由,雖然領導作風保守但不腐敗,加上家庭生活的安逸,直至出國的時候,自己基本上還是一個政治不拘小節,思想自由散漫,事業不知所向,生活不能自主的女孩子。

我出國的原因很大程度上是因為六·四事件(《http://我出國的原因-六.四》)。其實當時的情況,很有可能因為主觀上放棄或客觀受阻而不能出國。如若沒有出國,後麵的幾十年一直留在河東,無疑命運也會因此截然不同!

這個不同會是好的不同還是差的不同呢?真要看怎麽想。

僅以過日子來說應該也不會太差吧。看看現在留在北京的那些大學同學和好友,隻要還在學術機構或事業單位,如今的生活都差不太多的不錯:大多都有高級職稱,比如:大學教授,出版社主編,新聞機構的總編等;有房有車有別墅;很多從政的也都是處級以上乃至局級的幹部。依我當年的條件,如果乖一點,和大家一樣成為某出版社或報社的主編,拿一筆過得去的退休金,再出一兩本書鍍鍍金,就此退休,別無二話。

但是,我可以基本上確定,自己的結局不會那麽順理成章。80年代名牌大學畢業生留在北京分到一份好工作是想當然的事,作為當地人,家裏有房子住,有潛在的人脈,起點自然會比外地留京的高一個台階。不過這個台階既可以是快速攀升的資本,也可以成為一些人“作”的本錢,我不可救藥地屬於後者。

那麽如果不出國,又辭去了國家媒體的工作,在事業方麵,我的選擇很可能有兩個:或找一個企業做文案、或去一家企業型的媒體工作。如果是這樣,結果也有兩個:一是麵對現實,委曲求全,做個聽話的媒體人;二是繼續“作“,乃至焦頭爛額,一敗塗地,另謀出國之路。

自問:我會成為那個老實而無趣的媒體人嗎?老實講:也許,畢竟我膽子沒那麽大。。。可是,真的不敢保證!

從個人生活的角度,如果沒有出國,我想自己會早一些結婚,因為我非常不喜歡和父母同住。在河東的日子裏,我真正和父母一起生活的時間隻有出國前那六年多,以前都是和奶奶生活。奶奶死後我上了大學,搬去大學宿舍,畢業才去父母身邊。那幾年我在單位有集體宿舍,回家也是和妹妹們住在一個單元裏,父母住樓上的另一個單元。即便如此,我仍感到受困於父母的嚴厲,渾身不自在。那個年代,如果不成家或去外地的話,女孩子很難有借口離開父母家,所以我斷定我那時會結婚;一旦結了婚,有孩子也是極有可能的,所以,結論是我可能不會成為現在的丁克一族。

好吧,既便這個情景用我今天的思維來斷是有說服力的,但是我想我的婚姻十有八九會很糟糕。首先我不能想象會嫁給任何一個那時交往過的男友,其次我那時幻想的擇偶標準也是不知天高地厚的那種。實事求是地講,那個我理想標準的“偶“,既便存在,定不會擇我。

所以說,如果留在河東,我現在很可能是單身或單身母親。

還會發生什麽呢?我認為有這樣幾個可能:

  • 離開北京去外地工作?,
  • 和朋友自創報刊、雜誌?
  • 移民他國(不一定是澳洲了)?

但是也有幾件事我知道絕對不會發生:

  • 絕沒有野心走仕途,
  • 絕沒本事下海經商,
  • 絕沒心思讀博做學問;
  • 最後,絕不會成為一名中學老師。。。

然而,人生沒有如果。有人說人生的每一天都好似走出一道拉門,出門往左走還是往右走的瞬間決定了你不可逆轉的終點。六·四後的一天,當眼前那道拉門打開,我選擇了出國那條路。順水漂流來到河西,從零開始。也曾寄人籬下,最終嫁給了洋人,成為丁克,還做了老師。。。

可曾後悔?

前兩篇博文寫了北京閨蜜退休前麵對職場腐敗的苦惱,很多博友都不約而同發出“幸虧出國了”的噓歎。我在心中暗自慶幸:咱縱然沒有一些國人那耀武揚威之氣勢,但從未經曆過給誰送紅包的壓力,從無需用心看誰的眼色!做主自己的生活,心底坦然、自得其樂。。。

無悔,不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