B型血遊記第一篇: 柏林一二三四五
文章來源: 黑貝王妃2018-09-04 03:25:03

(柏林1-2 鏈接:http://blog.wenxuecity.com/myblog/73714/201808/12690.html

柏林3. 柏林人不愛忽悠

在柏林的頭兩天是自由行,一日三餐去餐館吃。我這個人廢話多,有個毛病,每次點餐時總免不了寒暄幾句,比如:今天真熱,有什麽吃著涼快的東西?你家的位置真好,街景好看等等。在墨爾本這種寒暄很普遍,可是在柏林從來沒有服務員接我的茬兒,無論男女老少一概隻是板著個臉說:看菜單,點什麽?更有甚者,一次我去買可樂,賣東西的女士嚴肅地要我去排隊,可是我前麵隻有一個人,站在那人身後難道不是排隊嗎?看我沒動,那女人居然嚴厲起來,用教訓的口吻說:隊在右手,去排隊!原來隻站在右手才叫排隊!

開始我們以為是天兒太熱的緣故,店裏都沒有空調,服務員沒心情閑扯。後來和加拿大,新西蘭的遊客聊起這個現象,發現都有同感。從愛爾蘭來的全陪導遊說:“德國人就這樣,就事論事,不忽悠。所有的熱笑話都會得到冷處理,不要往心裏去”。後來幾天我再不廢話。

服務最熱情的柏林人要算是那些在街頭推銷hop-on/off旅遊大巴的年輕人,他們大多是印度或中東人的樣子,滿口英文。這裏少數民族人口的增加也是讓我們有幾分驚異的一件事。2005年曾來過德國,那年AL的德國好友開車,帶我們沿著美因河從科隆開到法國南部的斯特爾斯伯格。不記得一路上見過什麽少數民族,這一次我們在柏林見有很多不同膚色的當地人徜徉街頭,為城市憑添了不少色彩。

圖:街頭藝人

圖:商城裏的女學生

柏林4. 柏林屬於未來

柏林在2015年被評為世界設計之城,同時得此殊榮的還有上海和東京等城市。柏林地勢平坦,正好是一個展示平台,讓各式各樣的摩登建築躍然於台上。柏林人不喜歡太高的建築,用他們的話說,不想再與世界一爭高低。但是柏林市鼓勵年輕人標新立異,很多建築因此都風發著年輕和獨特的意氣。

二次大戰後,柏林幾乎夷為平地,完整的古建築所剩無幾,而戰後人們匆匆建起的住宅質量不堪。東西德統一後,柏林人開始大興土木,除了居民住宅以外,更修建了很多博物館和展覽館。柏林人笑談他們這裏的博物館有180多座,多過柏林一年中的雨天。可惜我們最想去看的美術館正在裝修不開放。

柏林到處都在修建,腳手架隨處都是。遊客們問:這些工程何時了?導遊說:永遠不會!1910年一個叫卡爾舒福樂的人曾斷言:柏林注定是一個永遠不能完成的城市,因為柏林的夢想不屬於柏林。前文化大臣傑克-朗也曾說:“Paris is always Paris and Berlin is never Berlin!”從另一個角度理解,柏林永遠不會停止變化,它屬於未來。

 

GLASS DOM, 柏林著名地標

 

圖:中央火車站,柏林地標之一

柏林5. 柏林牆有感


柏林牆的曆史就不多說了,它由東德政府於1961年修建,全長167.8公裏。1990年6月東德政府正式決定拆除柏林牆,一年後於1990年10月3日兩德統一。

如今的柏林牆主要剩下三段作為紀念。一處位於查理檢查站附近,隻80米長。另一處位於 Bernauer 街北部,有個紀念館,我們去的時候正在辦一個1933年納粹崛起的曆史展覽,非常觸目驚心。較長的存留是在施普雷河沿岸,有一公裏長,被稱為Eastside Gallery 東部畫廊,上麵的塗鴉非常精彩。這三處我們都去過,感慨萬千,當天寫了下麵的文字釋懷——

曾經有一道柏林牆,

一麵朝東一麵朝西;

牆的兩麵,以同樣的文字,

寫著不同的主義

 

柏林牆倒了,

施普雷河水自由流淌,

奧迪奔馳沒了阻擋;

東柏林的烤香腸上了西柏林的餐桌,

西柏林的啤酒醉在東柏林的杯裏

 

柏林牆還在

像街頭的浪人衣衫襤褸

無聲的乞討喂飽牆上的塗鴉,

饑餓的冤魂躲在牆角哭泣

 

柏林牆是德意誌一道永久的傷痕

擦不掉,抹不去;

像一條被撕爛的標語,

上麵寫著“不要忘記”。。。

 

東部畫廊1

 

東部畫廊2

東部畫廊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