羅傑-費德勒不再是我的偶像
文章來源: 黑貝王妃2018-01-29 03:18:42

我本人不追星,除了羅傑-費德勒以外,我不承認有過任何實際意義的偶像。我不精通任何體育,不會打網球,也不真正懂網球,甚至不真正懂看網球。可是十年前,大概20062008年間,每年的澳網我都會去看上幾場,人盡皆知我隻是去看費德勒。不記得我是怎麽迷上他的,反正那時隻要他上場我就看,去不了球場,在電視上也要看。有那麽兩年,他是不敗的,從第一輪打到決賽都不輸一局。我根本不記得每次他的對手是誰,因為不論和誰打,總是他贏。就像是看偶像劇,終歸是才子佳人大團圓的結局!我一向喜歡看喜劇,所以我喜歡看費德勒,他高大,他紳士,他內斂,他球打得瀟灑,他百戰百勝,他所向無敵。我為他喜,為他憂,他是我的偶像。

直到有一次,大約十年前吧,我和AL一起去看澳網第四輪的比賽。不記得費德勒的對手是誰,但應該不是最強的一個,因為我們都以為對他來說是勝券在握的。我們的座位非常靠前,輪到費德勒在這半場發球的時候,我們可以清楚的看到他清臒的麵龐。但出乎意料的是這場比賽打得異常辛苦。本來先勝了兩局,可轉眼之間就連續輸掉第三和第四局。第五局打得險象環生,我緊張得不能呼吸,幾次逃到場外去喘氣。記得最後決定勝負的關頭,爭得激烈,一分難求,我實在不忍看下去,又跑出了賽場。門口有四五個和我年齡相仿的女士,見到我從裏麵出來就焦急的問:怎麽樣了?費德勒可有勝算?原來她們也和我一樣不忍卒睹這場生死決戰,結果我們都遺憾地錯過了費德勒後來贏得比賽的那一刻。那一年,在我的記憶中費德勒終究沒有拿到冠軍,也從那以後,我再沒有實地看過網球。雖然費德勒依然是我的偶像,我一直關注他比賽的成績,為他的贏歡心,為他的輸失落,但是他走下了我心中的神壇。大概這就是所謂的“偶像效應”吧,偶像應該是完美的,不敗的。

去年,35歲的費德勒在7年以後再次贏得澳大利亞網球公開賽冠軍,老實說我非常驚訝,不久他又贏了溫布爾登,這讓我意識到他的成績不是偶然的。今年澳網,我又開始追蹤他的比賽,重新審視球場上的費德勒:他比十年前少了些矯健,多了些力量;少了些稚氣,多了些滄桑;少了些靦腆,多了些睿智;他仍然穩重,仍然自信,仍然執著,仍然瀟灑!昨晚澳網在費德勒喜極而泣的婆娑淚眼中落幕了,參加過19屆澳網的費德勒,在36歲的年紀第六次捧得這個比賽的冠軍杯。他像以前一樣親吻他的獎杯,像以前一樣泣不成聲,而我卻沒有像以前一樣在電視前為他手舞足蹈。這一次,我覺得他的眼淚不單是贏了比賽的喜悅,在他的臉上,我看到艱辛,看到感恩,看到委屈,看到慶幸,看到無所畏懼。。。有一份深深的感動從我的心底油然而生。突然,一個新的詞跳入我的腦海:英雄!

我對同樣興奮著的AL說:費德勒是英雄!AL說:“同意,十幾年不下戰場,這世界上也沒誰了”。他還稱讚我說:“你今天不錯,把比賽看下來了,我以為第二場他輸掉加時賽的時候你就會關電視呢”。的確,這是十年來我第一次把費德勒的決賽從頭到尾看下來。雖然賽事跌宕起伏,扣人心弦,但是我的心髒勇敢地承受住了。這回大概是“英雄效應”吧!因為我知道費德勒不是神,他輸過,他還會輸,總有一天他不會再得冠軍。但那又怎麽樣呢?他的堅持,他的刻苦,他前無古人的戰績,他謙遜執著的體育精神成就了他的英雄氣質,更重要的是他把他的精神氣質傳遞給了我,傳遞給了所有的觀眾。賽事結束,燈光暗下來,可是場邊的人們久久不舍得離去,坐在那裏回味剛剛的精彩,和那段精彩帶給他們的感動。

我沒有英雄情結,因為從小到大學習的英雄,如:邱少雲,董存瑞,雷鋒,王傑等等,他們都是死的。第一次,我有了自己的英雄:他給我勇氣,給我感動;他是真實的,鮮活的;他是羅傑-費德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