養老送終三年後記(5)老小老小怎麽才好
文章來源: 糖糕兒2018-03-28 20:36:32

——談老人的分離焦慮

   三年記係列反複提到最後兩年多父親對我的分離焦慮,那會兒我一去加拿大父親就病,一回他跟前就好。這把大家折騰得夠嗆!但我一直認為分離焦慮更多地出現在人的嬰幼期以及兒童期,因安全依戀導致的老人情感障礙,應該不像幼兒期那樣普遍。我出國後除了這兩年父親從來沒有麻煩過我,兩年前一次手術意外後,才開始出現分離焦慮的問題。所以父親的分離焦慮應該隻是個案。

   還是今年春節一個朋友母親的情況提醒了我,朋友父母身體還都可以,她和父母多年住在同一個小區。去年朋友在郊區買了個房子,裝修好就搬了過去。自從搬家過後,她媽就開始病。她照顧媽媽回小區自己家住,媽媽過天就好。再去新房住,媽媽就一定開始不舒服最後要去醫院。沒辦法,春節前朋友決定再搬回來原來小區。她媽的狀況到現在都很穩定。

  為此我專門上網搜,沒想到老年人的分離焦慮問題如此嚴重!新聞中有關這老人分離焦慮的報道就不少:在和兒女團聚過的節日以後,心理診所老年人的分離焦慮病例就直線上升,甚至還有人因分離焦慮引起心梗等心血管係統疾病的發作。但分離焦慮引發的極端病例應該還是少數,長期的痛苦可能在於隱形分離焦慮。就像我父親,永遠支持孩子好好做自己的事情,永遠不會對自己的孩子開口坦白感受,但就是不停地生病住院。好多兒女可能和我一樣,剛開始不會意識到老人這種隱形分離焦慮,但又已經深受其害。於是我又到中外的一些論壇裏去搜,發現這樣的情況已經讓不少家庭和照顧人痛苦而無助。有個中國二十多歲的獨生女絕望地問:大家有沒有遇到這樣的情況:自從我父親去世,媽媽就離不開我,每次出差母親都得跟著,不然就會生病出事。

  美國論壇有這樣敘述:我和我年邁的母親生活在一起,她對我非常依戀,以至於任何時候我不能關我的臥室門。 如果我完全關上門,她會來回在走廊狂亂地走,或者摔自己的房門。我感到非常窒息。 有沒有人也經曆這樣的情況?

  我也和你經曆同樣的狀態,我丈夫80多了,他不願意我一個人出門,我們一周724小時得在一起......我沒有任何社會交往。

  真是應了那句老話:老小老小,越老越小。老了以後各種能力的退化縮減,讓過去好像是無所不能的成年人,好像可以控製一切的的父母親人,慢慢地開始回到了小孩子狀態。他們對自己的照看人有強烈的安全依戀。可同樣的問題與孩子相比,老人的大腦更複雜,加上身體問題,分離焦慮的呈現形式更隱晦。而這方麵的專業研究並不多。此外,分離焦慮使得老人更容易求助於藥品,就像我父親,就是狂熱地購買各種廣告藥,國外老人是訴諸於酒精和毒品。這樣會導致老人的所有問題變得更加嚴重,讓他們和照顧他們的人,生活變得更加混亂和困難。

  老人的分離焦慮是一個尚未被完全理解和廣泛研究的領域。因此沒有專門針對該問題開發的具體治療方法。規律性的東西是空巢老人患分離焦慮症的可能占絕大多數,也與患病老人的自身個性和人生經驗有關。那些情感細膩脆弱,奉獻精神強,安全感差的內向的老人,比較容易出現這類問題。如果情況嚴重,具體的治療和幫助需要求助醫院精神心理科,通過交流、行為和藥物分步治療。作為兒女或者親人,幫助老人實現生活形態的改變更加重要。比如運動,充足睡眠,培養生活愛好和擔當力所能及的責任等等。(見三年記七“嚴重依賴藥物的父親怎麽了”)

?  
  生活形態方麵的改變對那些特定性格和類型的老人,越早越好,包括我們這些中年人。這也就是備老養老的意義所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