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為什麽要捐18億美元的助學金
文章來源: 魏玲2018-11-24 20:36:12

作者:邁克爾•布隆伯格

翻譯:魏玲

我敢打暏,大多數美國人都會讚同這個想法:符合大學入學條件的學生不應該因為家裏經濟狀況而被學校拒之於門外,但事實上,這種事情一直都在發生。

當學校決定是否接受一個學生入學的時候,他們要考慮此學生的家庭經濟情況。很多情況下,學校拒絕了成績優異低中收入家庭的學生,而把騰出來的位置給了富有人家的子弟。這種做法傷害了內布拉斯加州農民的兒子,也傷害了底特律工薪階層母親的女兒。

美國最大的成功在於,獎勵一個人是根據他的工作成績而不是他的錢包。我們的美國夢之一,是要讓每一個人,不管他屬於哪個社區哪個群體,隻要他有能力都應有機會嶄露頭角。因為家庭財務欠佳而將學生排斥在校門外違反了機會同等的原則。這樣做的結果,會讓貧困世代延續,會讓這個美國夢變成黃粱一夢。

我父親是一個簿記員,他年薪從來沒有超過6千美元。出生在這樣家庭裏的孩子,照理說成功的大門對我是關閉的。可是我很幸運,靠著國防學生貸款,再加上在校園裏打工賺的錢,我完成了約翰•霍普金斯大學的學業。大學的學位證書為我打開了一扇扇通向成功的大門,讓我實現了我的美國夢。

我一直很感激所得到的這個機會。畢業後我給了母校第一筆捐款:5塊錢。不多,可當時我能拿出來的也就這些了。從那以後,我給了母校15億美元,指定這些錢用於科技、教學,還有發放助學金。

約翰•霍普金斯大學在發放學生助學金方麵取得了很大的進步。很多時候學校隻考慮申請人是否符合錄取條件,而不在乎這個人家庭經濟收入。為了保證當年給了我機會的學校現在也能夠為其他人提供機會,所以我現在再捐18億美元,讓學校為那些符合入學條件但出身於低中收入家庭的學生發放助學金。

這筆錢會讓母校今後錄取學生時永遠不再把學生家庭經濟情況列入一個考慮因素;它會讓母校在發放助學金時更慷慨大方,並把很多學生的貸款轉換成獎學金;它會減輕很多研究生債務的負擔;它會讓校園更加社會經濟多元化。

可是約翰•霍普金斯大學隻是一所學校。最近《紐約時報》的一篇文章提到,在美國十多個長青藤名校裏,出身於全國1%最高收入家庭的學生,跟出身於全國60%低中收入家庭的學生相比,前者更多。另外,很多來自低中收入家庭的學生,他們符合入學條件卻沒有被錄取。

據估計,直到最近,約半數出身於低中收入家庭成績很好的學生沒有申請常青藤名校, 其中主要的原因是他們覺得學費過高,或者不相信會被錄取,或者是根本沒有意識到有這個選擇。

結果是,這些學生失去了進一流學校學習的機會,學校未能得益於他們的才華和多元化的背景,國家也因此受到了損失。

大學教育是一個偉大的矯平儀。很多研究表明,進了一流大學讀書的人,不管他們是什麽樣的背景出身,畢業後大家賺的錢相差不多。不過,太多的低中收入家庭的學生被拒之於這些大學門外。

作為一個國家,我們要讓更多的學生進大學讀書,我們可以通過下麵三個基本措施來達到這個目標:

第一:我們要改進大學入學谘詢服務,幫助那些來自於不同背景的學生選擇學校。通過一個叫《大學點》的平台,我的基金會已經為5萬名低中收入家庭的學生提供了谘詢,幫助他們去申請學校和助學金。

第二:我們要讓更多的學校增加助學金的金額,接受更多來自於低中收入家庭的學生。我的基金會幾年前成立了一個叫《美國天才培養計劃》的組織。通過這個組織的努力,現在已經有100多個州立大學和私立大學開始接受這些學生,或者是幫助這些學生完成了學業。

第三:我們需要讓校友把他們的捐贈用途指定為助學金。我增加了我的捐贈額度,我被告知,這是迄今為止最大的一筆捐款。我希望其他人也能夠這樣做,不管你開出的支票是五美元、五十美元、五萬美元、還是更多。

可是光靠這些措施是不夠的。聯邦政府撥的款沒有跟上通貸膨脹,州政府也大幅度削減了助學金。私人捐贈不能夠也不應該作為政府助學金的一種補充。

聯邦政府和州政府要聯手合作,保證讓更多的孩子進大學讀書,並減輕學生和家長們的債務。

實現有一個美好將來的美國夢,讓所有人機會同等,再也沒有什麽比這更好的投資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