看完“小歡喜”,聊聊南京大學天文係
文章來源: yangz2019-11-04 19:59:43

    當看到“小歡喜”中喬英子的媽媽宋老師說:“南京大學有什麽好啊?”我的第一反應是我們南京大學天文係的同屆校友, 現美國西北大學數學係夏誌宏教授在公眾號中曾經寫過,當年如果南大不錄取,“清華大學還算湊合”。

令人欣慰的是,前幾天“宋老師”已經來到南京,和南京大學達成和解了。

    我15歲進入南京大學,在南大完成了本科、碩士、博士的學習,是戴安邦院士的博士生,也算是一個老南大了。

    當時對南大天文係就是抬頭仰望。在攻讀碩士、博士研究生期間,又和天文係的學友們住在一起,聊得也很多, 應該算是其他學科中對天文學知道的比較多的人了。我碩士生期間的幾位天文係室友,一位現在在哈佛大學做教授,一位曾經是中科院紫金山天台的副台長,現在是中國天文空間研究中心首席科學家。比較熟悉的其他天文係的同學,也分別在國家天文台、紫金山天文台、上海天文台擔任各自領域的領軍人物。1985年,哈雷彗星接近地球時,我的天文係室友曾帶我去天文係的天文台去觀測過。

    普羅大眾對天文學的了解往往從天體觀測開始。而在天文學研究中主要的分支學科,一是天體物理學,是應用物理學的技術、方法和理論,研究天體的形態、結構、化學組成、物理狀態和變化規律;一是天體力學,是以數學為研究手段,應用力學規律來研究天體的運動和形狀;天體測量,是天文學最早發展起來的一個分支,研究和測量天體的位置和運動,建立基本參考坐標係的確定地麵點的坐標。天體物理專業的學生要把物理係的基礎課學完。天體力學和天體測量專業要把數學係的基礎課學完,而數學和物理,是基礎學科中難度最大的學科。天文係學習的要求,是站在他們肩膀上的。

    南大天文係,一直以來就是一個小係。我們在校時,全係有二十幾位老師,其中四位(曲欽嶽、方成、孫義燧、陸埮)當時或後來都成了中國科學院院士。這個比例和密度,大概在任何學校和學科,也是難以望其項背的了。浩瀚蒼穹中,有十九顆小行星以南京大學、南京大學教授和南京大學校友的名字命名。數量在全國高校位居第一,在全世界高校位居最前列。

    作為一個化學人,當然會關注天文係與化學之間的關係。1993年,在南京召開的中國質譜學會理事會上,來自中科院長春應用化學研究所的劉淑瑩老師(後來曾任吉林省副省長)讓我幫她找一個搞天體化學的老師聯係一下。我這時才知道我們學化學的也是可以參加到天文研究中的。後來我國登月工程的首席科學家歐陽自遠的研究方向就是天體化學。

    不過喬英子的誌向是要做一個宇航員。好像從前南大天文係不是培養宇航員的地方, 現在是不是發展了這些學科我就不知道了。中國天文學研究的另幾個主要大學是北京大學、中國科大和北京師大。“小歡喜”的編劇估計不知道,在劇中提都沒有提。他們也是和南大一樣,是做基礎研究的。上海交大、清華大學近幾年也成立了天文係。要做宇航員,還真的要到清華、北航的航天學科去學。今年春節期間,中科院紫金山天文台研究員、中國日食觀測首席科學家季海生學弟作微信講座,其中一個重要內容,就是把“流浪地球”中有關的天文學知識點評了一下。

    最後我想說的是,追劇當然很嗨。要對學科進行真正的了解,還是要找懂得這個學科的專家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