再說中國人的崇洋
文章來源: stonebench2022-04-02 06:29:34

不是所有中國人,而是一部分。甚至不是中國人的一部分,而是中國人的思想的一部分。比例大小就不說了。

晚清在挨打以前是自大。

被爆打了幾次以後就變成自卑,崇洋,媚洋,畏洋了。

直到今天。

中間有一段時間又曾經揚眉吐氣頂天立地,但那段時間一過,就又回到了三洋的軌道上。

以往俺覺得這是骨頭不夠硬是唯一原因,現在看,跟思維也有關係。

神馬思維?

唯大思維----中國思維中天然就有尋找中心,依附中心,順從中心的驅動力。別的帖子中說過,這種思維方式表現在兩方麵,一是別人強大就仰視之,二是自己強大就俯視別人。從國家到個人,大部分都如此。

晚清對外就是這兩方麵的典型。挨打以前,極度自大;挨打以後,極度自卑。

所以,新中國建立以後的三洋,也就不能說是完全的沒有骨氣,也可以視為認識到差距後的自然反應。

發動機不行,三洋一波;芯片不行,三洋一波;大飛機不行,三洋一波;精密機床不行,三洋一波;新冠爆發,三洋一波;一波又一波,隻要有差距,三洋就不停。

要比較中西文明的差距,這也是其一。

西方對差距的態度絕對值得中國人學習:如果比我的好,搶過來就是。

什麽叫骨氣?

西方的這種蠻搶精神肯定不能叫骨氣。但他們確實另一種特別重要的類似骨氣的人類素質:獨立與創新(不能叫探索,中國人也探索,但多向內;西方的探索則是全力向外)。

----不存在的東西,可以創造出來。甚至沒有懷疑,沒有等待,沒有觀望,覺得可能就去試。

這種精神是搶掠文化的另一麵。如果看物質文明對人類的作用,這種精神是人類需要的。

相比之下,中國人在這方麵的骨氣就完全被唯大思維耽誤了-----看不到更好的,自己不知道開創;看到別人開創出更好的,自己就一副打死也追不上的喪氣樣。

又當然,俺說的是在器物文明上,中國在整體上表現出來的特征。

三洋型思維的根源在於漢語這種語言組織原則:漢語總是通過參照形成表層意思,因此說話者總是在尋求意思的中心,然後把不同的成分歸附上去。

如果隻是這種功利上的唯大思維,中國文明早就依附到別的文明上,該完了。

所以,中國文明還存在,說明功利上的唯大思維不是中國思維的全部-----最重要的部分依然是唯大,但它不停在現象上,而是一路追溯,到了唯義,唯仁,唯天。這樣,利與物上的唯大就不是唯一的動力。

也因此,中國文明才不斷湧現聖賢和英雄,到今天依然屹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