漫談西式思維的特征及其未來
文章來源: stonebench2017-10-19 10:34:45

西方思維有一個最根本的特征,就是分離與對立。人與自然的關係如此才產生了科學技術。人與人之間的關係如此才產生了民主法治。

這是籠統觀之,細加分析,則有二端:一是伐異以求同。對不了解的自然進行了解並且加以改造,為我所知為我所用。凡有未知,即探索之,征服之。在科學即是科學精神,在社會即是創新精神,在政治即是霸道精神。

二是黨同以伐異。凡是已經認知的,就為我所用。在科學就是各類知識技術的積累,在政治就是各種盟友夥伴。總是相似度高的在一起,共同麵對相似度低的。

西方的曆史,不論科學,人文都是如此。隻是不同時期,對象不同。

以現代為例,冷戰時期,對象是蘇聯。蘇聯解體後,對象是中國。中國拿不下,則還有朝鮮,中東。挨個都要試試,有精力就要搞搞。

現在闖王新政,實現美利堅民族偉大複興的任務如此艱難,對外還不忘要搞一搞朝鮮。對立思維,其創利也何多,其為害也何深。

另一種看法是,美國現在根本沒有力量動朝鮮,它隻是在虛張聲勢,用來跟中國討價。但這種我要搞事兒的思維卻是一以貫之的。

這種對立思維,不把異質完全同化是不會罷休的。但問題就是,異質沒有止境。一個層麵同化完了,另一個層麵的異質就浮現出來了。因此這種思維永遠要處於奔忙狀態。就是生命不息,奮鬥不止。

這種奔忙狀態的可持續性與影響力是需要物質基礎的。如果它沒有足夠的物質支持,就沒有辦法繼續。

幾百年前,這種思維找到了能量源:一是地理發現,二是殖民地開發。但同時也刺激了另一種完全不同的文化的覺醒,那就是求同存異的中國文化。

中國文化覺醒以後開始努力學習,奮起直追。當然,現在中國文化還處於弱勢,但是已經越來越近,而且追趕的腳步也沒有停下來的意思。這樣,在不遠的將來,就會出現一種有意思的局麵。在中國文化產生親和力,成為眾望所歸;而西方強國已經無法獨占世界資源的時候,善於學習的西方文化會自我分析,自我反省,自我約束。在西方形成一個建立在分析基礎上的中和文化。而中國則會出現一個建立在中和基礎上的分析文化。

於是,世界和平就真的出現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