從上海靜安希爾頓的撤牌說開去
文章來源: 亦舫2018-08-27 09:18:33
(此文又名精英們親美的源頭之三)



坐落在華山路上的靜安希爾頓賓館, 曾是上海著名標誌之一.今年伊始前,上海希爾頓官網發布一則公告:位於華山路上的上海希爾頓酒店將在2018年1月1日撤牌。這一消息傳開後,很多網友紛紛表示不舍:“這裏承載著上海人的共同回憶,上海希爾頓已經成為中心城區的一個坐標“。希爾頓酒店從來就備受消費者關注。1988年,第一間進駐中國的美國希爾頓品牌酒店——靜安希爾頓落戶,拉開了“希爾頓”進入中國的序幕。進入中國30年,西至烏魯木齊,北達沈陽,南到三亞,均能看到“希爾頓”酒店。希爾頓集團的國際化管理,引領中國酒店業發展,大大促進了中國酒店的管理理念和管理質量的提升, 為中國酒店業市場發展立下了汗馬功勞。今天他們悄然離開,讓上海市民對他們留下了“一流管理,一流服務“的美好記憶,對它們的離去有著依依不舍的感概。


翻閱中國的近代史,有一點定會躍然紙上,那就是對中國的發展影響最為深遠的國家要屬美國了。中國的發展,無論是工業貿易,還是科學與教育,都是與開放的姿態與美國良性互動所分不開得。中國近代史上,無數先人做了多種嚐試,然而,真正把中國帶向現代化的是改革開放的總設計師鄧小平,他以非凡的遠見卓識,睿智地看到了美國的力量,美國人的直率和美國人的慷慨使他們成了世界上最好打交道的人。鄧小平在白宮後涼台上與美國總統卡特的揮手瞬間,預示著一個中美之間合作共贏的新時代的到來。追索以往,其實在毛主席的心裏,他也是相當看重美國人的,在七十年代初,為了向美國示好,他老人家特邀美國著名記者埃德加.斯諾登上天安門,站在他身旁並肩檢閱遊行隊伍. 此後,他老人家不顧高齡病重,和周總理一起親手規劃並執行了打開中美交往大門的史詩般事件,在中南海的書房裏,親切接見了基辛格和尼克鬆, 為中美兩國重歸於好奠定了基礎。


在改革開放初期
,由於中美兩國多年積下的沉重的政治包袱,中美雙方還不敢大膽地進行實質性的合作.那時,中美之間技術合作主要還通過像聯合國這樣的多邊機製進行.聯合國開發計劃署(UNCDP)是世界上最大的多邊技術援助機構,那時其主要經援來自於美國,所以,聯合國開發計劃署的總幹通常是由美國人擔任。自八十年代初期,開發署與中國進行了全麵合作,中國政府共利用其無償援助資金達4億美元,確立了500多個項目,涉及機械、電子、能源、冶金、化工、農業、衛生、金融等十五、六個領域。我有幸參加了其中一個研究項目,由聯合國開發計劃署出資,聯合國工業發展組織實施, 前後經援達一百八十萬美元,這在當時算是頗大的一個科研項目了.在項目執行中,我們通過技術考察,聘請專家,引進設備和人員培訓等方式,主要同美國有關科研機構,應用公司和設備廠商進行合作.所到之處,受到熱情的接待,可以看出,美方對我們是毫無保留的,來訪的專家竭盡所能地在技術上幫助我們,由於雙方合作默契,這項聯合國項目被列為聯合國開發計劃署眾多項目的典範. 


隨著改革開放的不斷深入
,同美國的合作也越來越拓寬.技術合作也從單一的技術轉讓,發展到合資經營.從許多同仁的經曆中,大家都感到和美國公司打交道比較更爽快.美國人更講究誠信,契約精神和雙方共贏.中美之間的合資往往是采取以下方式: 美方出資,出技術,中方出資(包括土地),出勞力,在中國設廠,引進設備, 然後產品部分返銷美國.這些合資,不僅給中國帶來了資金和技術,也給中國帶來了先進的企業管理理念和經驗,同時給當地創造了大量的高質量就業機會,也培訓了當地的勞工, 使國內相關產業更快更好地與國際接軌.


在美國給予中國
最惠國待遇後,尤其是中國被接納進世界貿易組織以後,中美貿易和其他合作如噴進式增長.我過去工作的是一家美國大型專業超市,它從中國進口商品逐年增多,從每年數百萬到數千萬,直至今日的數億美元的商品.從我認識的采購經理那得知,他們拿了商品的設計方案,來到廣東沿海地區,物色具有一定生產能力的相關廠商,在美方的幫助下,經過一定的產品質量和技術水平的提升,然後下單進行生產,再經過嚴格的質量檢測後,中國產品便源源運來美國,上架出售.中間美國政府的介入幾乎為零.不用交稅,不用美國政府的審批,所以,從中國進口的商品,成本較低,我們公司也可以低價售給顧客.像此類以沃爾瑪為代表的超大型零售商,每年從中國進口的商品,數量巨大,無關乎中國被稱為世界工廠.這對美國零售業和消費者當然有好處,可以得到物廉價美的商品;但對中國來說,好處就更大,最關鍵的是美國這麽個巨大而又高質量的市場,向中國打開了大門,中國產品可以源源不斷地輸入,這樣,中國就建起了工廠,引進了技術,培養了工人,提升了管理水平,還為國家掙得了大筆的外匯順差.說美國的市場是高質量的,因為在那兒顧客的利益得到充分的保護,顧客就是上帝,正是有了這些挑剔的顧客,才會有注重質量,精益求精的生產廠商.這些對中國的好處是顯而易見的.


這裏
,還有幾件事發生在我們身邊的往事值得一提.

20世紀70,80年代,乙肝在中國是導致死亡的第二大疾病。1970年—1992年的22年間,中國乙肝屢次大爆發,乙肝病毒攜帶者短短20多年增長至1.2億人。鑒於此種情況,1989年美國藥業巨頭默克公司將最先進的重組乙肝疫苗的技術以700萬美元轉讓給中國,以這個價格轉讓,默克公司沒有贏利,默克培訓中國工程技術人員以及派遣默克員工到中國的費用,已經超過這個數目。當人們問及為何默克公司要做這筆虧本買賣時,當時的默克公司總裁、董事會主席羅伊·瓦傑洛斯的答複是:”因為這是一件正確的事!我認為這是默克公司在20世紀做的最好商業決策之一,雖然沒有利潤,但它有望拯救的生命數量超過了默克曾經做過的任何事。50年後,中國將根除乙肝疾病。”
以當時中國每年2000萬新生兒計算,1993-2018年,25年間,中國至少有5億新生兒接種了這種轉基因疫苗。

其次,前不久,由於國內親戚在考慮安裝心髒支架,要我了解一下國產支架與美國進口支架的區別.因此,我對國內心髒支架的開發和生產, 其質量與同類進口支架的比較,以及各自在國內市場所占份額作了些調研.調研結果表明,我國介入治療的發展相對較晚,醫療器械產業發展也相對滯後,但是在血管支架產品上,美國產品的進入,一定程度上激發了當地企業的急趕直追,以樂普醫療等所代表的中國廠商,在國際競爭麵前,注重研發,注重質量,經過數年的奮發圖強,其產品的發展較為成熟,目前已經基本實現了進口替代,除美敦力、雅培和波士頓科學等全球最具實力的美國廠商占據了少部分的市場份額之外,樂普醫療、微創醫療、吉威醫療、垠藝生物、美中雙和等多家國產血管支架企業已占據了大部分的市場份額。它們產品的質量也相當可信, 和美國同類產品已十分接近..在國內心髒支架的生產和開發中,可見美國產品進入中國市場後,激勵了國內同類產品創新和質量完善與提高,美國的高質量產品成了本土企業瞄準的標杆.最終,國產心髒支架漸漸取代進口產品,使本土產品產品市場份額由原來的百分之二十五提高到現在的百分之七十五.從這一實例說明了美國先進產品進入中國市場的好處,公平競爭產生活力,也提高了國內行業的整體水平,同時也說明了美國一流公司在國際競爭中的公平競爭,遵守規矩,讓質量說話的作派.


此類的往事還可羅列許多.從這些例子就可見,對美國存有好感和對美國日人民示好是有其緣由的.美國的高質量產品,技術,資金,更重要的是開放的美國巨大的市場,給中國的發展帶來的好處是不言而喻的. 所謂”親美”無外乎指的是對美國存有好感和對美國示好的那些人,他們中有精英們,知識階層,企業界,也有平民百姓.”親美”不意味著不愛國,愛國也不一定就要不親美,縱觀曆史,難道詹天佑,錢學森這樣的對祖國做出巨大貢獻的留美學子不愛國嗎? 他們隻是用更現實主義的方式踐行了愛國的理想.任何社會都不是鐵板一塊.中國社會中有”親美”派,美國社會中也有”親華”派, 正是他們的那種甘於充當中美之間的紐帶和橋梁的不懈努力,才使得我們兩國人民在這麽多年的風風雨雨中一路走來.美中兩家的關係起起伏伏,忽冷忽熱,然而,美中兩家之間的溫度並不是靠一紙空文定義的,其冷暖知於民間,留在人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