精英們”親美”的源頭(一)
文章來源: 亦舫2018-08-23 09:16:58
中國的精英們很多都是"親美, 這也許已是大家公認的不爭事實。雖然主流媒體壓抑著人們親美的表述,但私下裏,這些精英們都會流露出親美的傾向,無怪乎有那麽多人盡管表麵上從不說美國好,但還是源源不斷地將自己的子女送來美國。這是何故呢?對這個問題,也許需從親美暗流的源頭說起了。
晚清兩次鴉片戰爭後,中國的門戶被迫打開,洋玩藝陸續進入中國,使中國的達官貴人和普通百姓們都大開了眼界,就是躲在幕後的老佛爺也對洋玩藝愛不釋手。當時在朝廷裏就有曾國藩,李鴻章等代表的洋務派們開始諫言要購買洋槍洋炮,建立洋人般的製造業,以求強國強軍。同時,他們也提出要派遣年輕有為的青年才俊,去洋人那兒學習,以求真正掌握洋人的技術,為我所用。在派往何國時,朝廷就有了激烈的爭辯。當時大英帝國還是全球霸權,但美國已在科學技術上俏然趕上,蒸汽輪船,汽車,火車, 機器製造, 電報和其他電器物件都在美國應運而生並有了長足的發展,再著,美國是對晚清政府最為友好的邦國,他們伸出友誼之手,願意接納來自大洋彼岸的青年才俊。在這些方麵,沒有其他國家比美國更為合適。所以,在一八七一年,同治皇帝下旨,派遣中國留學生赴美國留學。共一百二十人,學期為十五年,主要學習數學,天文,地理,製造,陸軍,海軍等西學知識。此舉被稱為中華創始之舉,古今未有之事
這百十名首批留學生來到美國後,親眼目睹了美國大都市的繁榮景象,街道上車水馬龍,兩邊矗立著高樓,他們住的旅館有電梯,自來水,煤氣.更讓他們吃驚的是當他們坐上剛建好的橫跨美國東西的火車時,看到那呼嘯地飛跑的巨龍,把兩邊的山山水水遠拋在後,他們折服了.同時,美國社會也給了這些中國來的留學生們熱忱的擁抱,他們被安排在當地美國人的家中,同美國孩兒們一起同吃同住,進入了當地最好的學校,接受了美國最先進的教育。在他們年少的記憶裏,美國給他們留下了美好的記憶,那是一個科技先進,慷慨熱忱,開放自由的全新世界。
這些留學生們回國後,雖經曆了一段黯淡的歲月,但後來大多都成了中國社會的精英,紛紛成為政府重臣和新興工業的先驅,活躍在洋務和鐵路、電報、礦冶等產業。在外交領域,他們更是當仁不讓地代表大清國和以後的初期民國政府,足跡遍布世界各地。在他們中間,傑出鐵路工程師詹天佑,中華民國第一任國務總理唐紹儀,駐美公使梁誠, 駐英公使劉玉麟,清華大學首任校長唐國安, 北洋大學校長蔡紹基,大清的外務大臣梁敦彥, 鐵路總辦梁如浩,中國電政總局局長周萬鵬,上海電報局局長朱寶奎,漢口電報局局長方伯梁,開平煤礦總工程師吳仰真,等等.還有不少當年的留美學子後來成為中國海軍的棟梁之材.毫無疑問,他們的”親美“傾向就不言而喻了,而這批留美學子對當時中國其他社會精英的影響也是深遠的。
在以後的歲月裏,中美的交往就日益增多。一批有見識的美國人認識到,應該在中國普及現代知識和新式教育,推動中國向現代化發展和進步。而在中國方麵,精英們和普通國人也開始更熱情地歡迎美國人的到來。因此,進入20世紀以後,在美國人中興起了一股到中國興辦教育和醫療機構的熱潮。這其中就包括美國洛克菲勒基金會1915年,在經過三次對中國的實地考察後,創辦了北京協和醫學院(PUMCPeking
Union Medical College
)。協和醫學院從一開始就立足於當時發源於歐洲、完善於北美的世界最高水平的醫學院教育、管理體係,反映了當時美國醫學教育成功改革的結果。再加上洛克菲勒基金會的雄厚財力,協和的金字招牌就是這樣打造出來的。協和實際上成為了世界上最先進的醫學教育體係進入了中國協和醫院作為協和醫學院的臨床學院也成了中國首屈一指的醫院。

在這股來中國興辦大學和醫院的熱潮中,由美國教會和基金會在華建立的大學有北京的燕京大學,山東的齊魯大學,蘇州的東吳大學,上海的聖約翰大學,浙江的之江大學,南京金陵大學,廣州的嶺南大學,上海滬江大學福建協和大學長沙雅禮大學、湖北文華大學、華西協和大學。美國人在中國內地也創建了不少著名的醫院,其中有:廣州博濟醫院,江蘇仁慈醫院湘雅醫學院蘇州廣濟醫院,上海同仁醫院,上海紅房子醫院,上海廣仁醫院上海胸科醫院上海伯特利醫院第九人民醫院上海仁濟醫院,廣州惠愛醫院廣州市腦科醫院)。這些友好慈善的舉動,在最關乎民生的節點上幫助了當時的中國人,促使中國的教育和醫學有了長足的進步,這怎麽不使有良知的精英和國人們不記在心中呢?
可見
,在中國近代的變革和進步過程中,美國人民起到了不可或缺的積極作用,那些美國人在華創建的大學和醫院就是最好的佐證.想一想,有多少中國學子從這些大學畢業出來,為中國的建設做出貢獻;又有多少中國病人在這些醫院裏得到救助,這種潛移默化的影響是難以估量的.

(未完待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