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讀中文係的人〕林文月/Bobo
文章來源: 51t2023-04-08 06:32:15



《讀中文係的人(節選)》 文:林文月  誦:Bobo

三月底和四月初的兩個星期五晚上,我曾應邀到清華大學講演兩次。這是在清大理學院院長沉君山教授的構想下推出的一係列社會科學及人文科學課程的一部分。我負責講“中國文學”部分。在每次三小時的兩回講演中,我第一回的題目是:“中國文學潮流概說”,籠統而摘要地介紹了三千年間我國曆代文學的演變動向,俾使理工學院的同學們對我國曆代文學能有一個大略的認識。第二回則談論文人生活對文學的影響。我選擇了六朝這個斷代作為具體的例證角度,題目是:“六朝文人的生活特質與六朝文學”。

原則上,從晚間六點到九點的三個小時的講演裏,除中間休息十分鍾外,還希望能夠留下一些時間給同學們發問和討論的。可是第一次的題目範圍太大,不到三小時的講演,僅夠匆忙做結束,根本沒有餘裕討論,所以我便在第二次的講演後留下一些時間,想讓大家發問。但是,趕巧那天清大在晚上九點有一場電影欣賞會(據說上映《飛越杜鵑窩》),絕大多數的同學都顯得坐立不安,因此雖然有人舉手準備發問,空氣中卻已彌漫著一種焦躁的氣氛,我便對他們說:“有問題的同學留下來,沒有問題的請便。”結果隻有兩位交通大學的同學留下來(這門課是兼容清大與交大二校同學選修的)。

我和那兩位同學從日光燈的講台談論到星光下的校園。他們最後的一個問題內容大概是這樣的:“何以今日文壇上找不到幾位中文係出身的人?中文係的人都在做些什麽工作呢?”這個問題來得有些突然,不在我兩次講演的內容範圍以內,而且不是三言兩語所能道盡的,何況夜已深,我尚得坐兩小時的車趕回台北,所以隻好對他們說:“讓我回去反省一下吧。”

幾天後,我收到其中一位同學的信。簡短的字裏行間,透露著抱歉與安慰的語氣,我原來想給那位同學回一封信的,但是,繼而想起兩年前的暑假裏,有三四位台大外文係的學生來訪,閒談之際好像也提到過類似的問題,又記得當時他們還問我:“老師,你為什麽不讀外文係,卻去讀中文係呢?”語氣間似乎有些為我惋惜的意思。這就是我提筆寫這篇短文的遠近原因。

說到我個人當年考中文係的動機和經過,其實是頗不足為外人道的。那時候大專聯考製度尚未成立,各校各自招生。每一個考生隻能分別投考兩三個大學,而且報名時也隻能填寫投考某校的某一係科,換言之,你若分數夠錄取標準,便考上自己所填寫的那一係科,否則便是落第,決無退而求其次的機會。

我初中和高中都就讀於北二女中(即今之中山女中), 高三以後文理分組,我在文組的一班任班長。初夏時,校方為我們辦理集體報名,投考台大。我負責收集班上同學們的報名表。我清清楚楚記得,我們那一班五十多個同學中,除了有一人填考哲學係而外,包括我自己在內,其餘全部填報外文係。當時我心中頗不樂,不知是生氣大家與我同誌趣,還是惱火自己與別人同誌趣?於是,我用刀片小心謹慎地刮去了“外”字,改寫為“中”字。後來,台大放榜,我的名字就出現在中文係的錄取者部分。我另外也考取了師大(當時稱“師範學院”)藝術係,但一個人同時隻能讀一所大學,所以我便成為台大中文係的學生了。

這樣說來,雖然當時每人隻許有第一誌願,取則取,不取則不取矣,可是對我個人而言,考取中文係,卻頗有些錄取第二誌願的滋味,因為我長期計劃要讀外文係,結果卻因一時莫名的反叛心理而入了中文係。當時確曾有些懊惱。我想像所謂“中文係”,大概是滿屋子黴味的線裝書,暮氣沉沉的地方,而讀中文係的人,必定是隻知搖頭晃腦吟哦四書五經及古詩文,帶點兒寒酸味,而與現實隔離的一群。

然而,人生有時真是不可思議。我不僅很愉快地修完四年的大學中文係課程,後來又繼續讀了三年中文研究所,畢業後,且留校任教,以迄於今。如果現在有人問我:“你還懊惱讀中文係嗎?”我會十分堅定的回答:“絕沒有後悔!”非但沒有後悔,我實在慶幸自己入了中文係。因為愈多接觸我們的古典,便愈發現其中所蘊藏的豐富的知識和理趣,我的生活因而更形充實,使我感覺生為中國人的幸運和驕傲。中文係既非一個暮氣沉沉的地方,而讀中文係的人也非與現實隔離的一群。

在我個人涉獵我們的古典文學時,經常發現借文字以溝通古今的一種喜悅。譬如以我們最古老的詩歌總集《詩經》為例吧:它除了給我們以興、觀、群、怨的潛移默化的力量與信念外,突破文字語言的障礙與差距之後,我們竟發現在那三百篇之中,活躍著超越時空的人類的感情和思想。

我們所看到的不僅隻是一堆古樸的詩歌而已,而是人類活生生的喜怒哀樂的紀錄——我們看到先祖們如何克勤克儉戰戰兢兢生活,看到他們如何歡慶豐收,悲歌流浪,哀歎行役,憤怒壓迫,甚至還看到那時候的少男少女匹夫匹婦也同樣為著愛情癡迷焦慮雀躍興奮,這實在是比曆史的記載更真實更直接的血淚歡愁的紀錄啊。三千年悠長的時間差距,得借研讀古籍而一旦豁然消除“代溝”,感到與古人神交,還有比這更奇妙的經驗嗎?

又譬如說讀屈原的《離騷》,在那個絢爛象徵性的文字背後,我們認識了一位特立獨行狷狷自守之士,看到他如何徘徊猶豫在正義與邪曲、現實與理想的十字街頭,孤寂而果敢地決心取捨。透過婉轉纏綿的詞句,我們為那兀傲而茫茫的心智流浪感覺心酸,卻又肅然起敬於不肯從流時俗的楷模典範。而當我們讀《天問》時,則又驚訝於那裏麵所提出的種種疑問,有些竟是二十世紀今日的科學仍無法解答的難題。究竟人類的智慧進步了多少呢?

以上隻是就古老的文學略舉一端而已。我們的祖先遺留下來太多可貴的文學遺產,等待我們去消化、享受、吸收為我們的精神血肉。鑽研我們的古典文學,使我的生活變得忙碌而充實。這一條路是漫長遙遠的,一個人窮其一生可能也達不到理想的終極,然而,每跨出一步便是一種新鮮的享受與收獲的喜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