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活美學的起點〕蔣勳/綺英兒
文章來源: 51t2018-08-24 04:48:46

 

《生活美學的起點》 文:蔣勳  誦:綺英兒

所有生活的美學旨在抵抗一個字——忙。

忙就是心靈死亡,不要再忙了——你就開始有生活美學。

返回到生活現實,尋找真正的美。

生活的美學是一種尊重,生活的美學是對過去舊有延續下來的秩序有一種尊重。

如果這種尊重消失了,人活著再富有,也會對所擁有的東西沒有安全感。

如果我們不懂得在生活中感覺無處不在的美,三天兩頭跑劇院、音樂廳、畫廊,也隻是鄙俗的附庸風雅吧!

美或許不在劇院,不在音樂廳,不在畫廊;美,就在我們生活中。

美存在於那些再平凡不過的生活點滴中,離開了“食、衣、住、行”這些平凡又瑣碎的細節,生活也就失去了最重要的重心與中心。

美的定義是什麽?美的範圍是什麽?

我想可以從一個非常好的角度,就是從“生活”切入。

我特別將“生活”兩個字放在“美學”前麵,是希望美學不要太理論,不隻是在大學裏的一堂課,不隻是一些學者、專家拿來做研究的題目,而是希望美學,最後能真實體現在我們的日常生活裏。

許多大學設有舞蹈係、音樂係、美術係、戲劇係,都是跟藝術相關的科係,但為什麽常有朋友忽然就會提出一個疑問:“我們的生活品質為什麽沒有相對地提高?”

我想大家可以一起來建立一個夢想:我們是不是能夠把“美”放到現實生活當中來?

我們希望在生活美學裏,“美”不再虛無縹緲,不再隻是學者專家口中的一些理論,我們希望“美”能夠踏踏實實在我們的生活裏體現出來。

“忙”是“心”加上死亡的“亡”,如果太忙,心靈一定會死亡。

如果給自己一個窗口,其實是給自己一個悠閑的可能,有一個空間你可以眺望,你可以在那邊看著日出日落,看著潮水的上漲與退去,你會感覺到生命與大自然有許許多多對話。

我們必定是自己先有了心靈的空間,才能有容納他人的空間;我們必定是自己先感受到了美,才能把美與眾人分享。

生活美學的重點是,你甚至不一定要離開家,不一定每天去趕一場音樂會、趕畫廊的展覽、趕藝術表演。我很大膽地說一句話:“藝術並不等於美。”

藝術其實是要給我們美的感受,到最後如果藝術多到好像我們被塞滿而沒有感受了,其實是適得其反。

所以我一直希望在生活美學裏,我們要強調的美,並不隻是匆忙地去趕藝術的集會,而是能夠給自己一個靜下來反省自我感受的空間。你的眼睛、你的耳朵,你的視覺、你的聽覺,可以聽到美的東西、可以看到美的東西,甚至你做一道菜可以品嚐到美的滋味,這才是生活美學。我會從這樣的基準點去重新審視“美”在現實生活麵的角色。

我相信生活美學的確是要回到生活的周遭。

我們應該知道我們怎麽對待前人,後人就會怎麽對待我們。我們尊重之前的曆史和傳統,以後的人才會尊重我們留下來的東西。

美應該是一種從容,美應該是生命中的一種悠閑,美應該是生命的一種豁達。如果處在焦慮、不安全的狀況,美大概很難存在。

我們的一生,從生到死,可以走得很快,也可以走得很慢。如果匆匆忙忙,好像從來沒有好好看過自己走過的這條路兩邊到底有什麽風景,其實是非常遺憾的。我覺得這一條路可以慢慢走得曲折一點,迂回一點,你的感覺就不一樣了。

一個城市為了求快,就把所有的馬路都開得筆直。可是不要忘記,我們如果去國家公園或古代的園林裏,所有的路都是彎彎曲曲的。為什麽彎曲,因為它告訴你說,你到了這個空間不要匆忙,讓自己的步調放慢下來,可以繞道走更大的圈子,因為這是你的生命。

你越慢,得到的越多。

所以在生活美學裏所體會到的意義,會和現實當中不一樣。我們在現實中希望一直匆匆忙忙,每天打卡、上班、賺錢,都是在匆忙的狀況中。也許大家都有印象,爬山的時候忽然會有亭子,或者你走到溪流旁忽然會有一個亭子,你會發現有亭子處就是讓你停下來的地方。它是一個建築空間,也是一種提醒和暗示:“不要再走了!因為這邊景觀美極了。” 應該停一停,如果不停下來就看不到美。

大自然的美,是不用一分錢買的,你甚至可以不用去畫廊,不用去博物館,不用去趕音樂會、趕表演。

你就是回到大自然,回到生活本身,發現無所不在的美。── 這就是生活美學的起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