衣錦還鄉印度人
文章來源: 土豆-禾苗2023-09-28 19:51:04

衣錦還鄉印度人

         

               The moment India became Independent

9月初G20在印度召開,英國首相蘇納克(印裔)和印度總理莫迪見麵。首相夫婦在印度的照片引發不少人尤其是咱們中國人的感慨。(以下均為網圖)    

 

 

中印兩國都是移民大國,我是指移出去,西歐北美南非以及太平洋上都可以見到他們的成群結隊。但在印度還遠遠落後於簡體字國的國際環境中,為什麽就印度人的CEO越來越多?在沒有“強大母國”的支撐背景下,為什麽印度人還能當選為曾經的宗主國首腦?

說實話,我對印度人感覺一直不好,在中國時在日本時,直到來了加拿大後才開始慢慢改變看法。

剛來多倫多每天去上英語課,結識了不少東歐人伊朗人,一次大家聊天說起各自國家的穩定與發展,羅馬尼亞女老師說:我們羅馬尼亞現在發展還很慢,但已經上了軌道……

特別喜歡她用的“軌道”一詞。如果你問我如何解釋定義這個“軌道”,我答不上來,如同如何定義“人格”一詞,我相信這類概念隻能意會不能言傳,即隻能通過案例去理解。而印度的發展,或許也符合這個“軌道”理論。

 

甘地 // 尼赫魯

75年前,印度人拒掉了英國的殖民統治,在英國學習法律並成為律師的聖雄甘地和尼赫魯等,是印度從獨立建國到發展建設的政治核心。他們擺脫了大英帝國,但保留了那套簡單講就是 “西方民主” 的理念與手法,就“國家體係”而言,他們沒有“變軌”,更沒有“拆軌”,今天的印度,即便在經濟上軍事上仍然沒有和歐美強國平起平坐或對抗的能力,但他們的國家發展理念、或者說國家製度的設計,仍然一直保持著與西方同軌,甚至把“自由民主”玩得比西方還要駕輕就熟。

印度人在對孩子的教育熱忱上絕不亞於中國人。 當我們偏重於數理化生物醫學等領域時,印度人沒有輕視文科類的教育,尤其在領導才能的培養上獨樹一幟。高中期間他們會參加各種學生社團活動,喜歡辯論俱樂部,並爭當組織者管理者。大學時除了當醫生很多會選擇法律專業,更進一步的MBA課程也是很多印度人的自然目標。我想,這些學科選擇,或許也和他們母國所走的“西式軌道”有關,畢竟在印度政府內海歸文科生的作用依然未變。

反觀中國,不管是上世紀50年代回國的精英還是現在的海歸們,我們可以列舉出一大堆理工科人才,然而很少有人文方麵的。或許有是有的,但國家係統對言論自由的控製,帶來對文科生的職業發展的阻止,海歸文人的用武之地僅僅停留在了把偉大領袖的語錄翻成英語,或是成為一條條外語頂呱呱的戰狼。說到這裏得提一下回歸的香港,她的與印度一樣、同受英國影響的法學界及律師係統。問了一些簡體字國人,都認為一定要對香港人再教育。

誠然,印度的整個發展過程非常緩慢,甚至可以說非常混亂,有段時期刺殺總理成為了家常便飯,但是他們始終沒有演變出一套中朝俄式的獨裁體係,更沒有形成簡體字國的那個理性之中求生存的壽終正寢文明規律。

縱然現在的印度,還時常發生一些悲催加惡心事件如踩踏強奸等,但印度宏觀上結構性的國家發展理論以及具體發展方法已經定型。國家領導者的理念往往會決定一個國家的體製和走向。印度爭取獨立的過程以及獨立以後,受過西方完整教育的領導者指引的是條民主和法製的道路。

而中國呢?一直在摸著石頭過河,艱辛探索。有著好好的軌道/石橋不走,非要一起下去抱著卵蛋滾泥漿,卵蛋一詞是李敖用的。

衣錦還鄉印度人,這衣錦還鄉一詞俗不可耐;還有那句“中國是我的娘家”,自作多情。

 

去你個球

 

下次聊聊“死有餘辜 VS 死者為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