懶人愛電影(十):48-51 (德國人之特點)
文章來源: 土豆-禾苗2018-10-23 19:51:32

懶人愛電影(十):48-51

(德國人之特點)

48,卡斯帕爾·豪澤爾之謎 Kaspar Hauser - Jeder für sich und Gott gegen alle (1974)

49,萬湖會議 Die Wannseekonferenz (1984)  //  陰謀 Conspiracy (2001)

50,瘋狂的愛 Amour fou (2014)

51,玫瑰圍牆 Rosenstraße (2003)

瀏覽了一下過去的博客,發現《懶人愛電影》係列已很久沒更新了,罪過罪過。看了一下還未寫的電影單子,居然還有七八十部,哎,蠻好的資源分享、厚德載物,就這樣演變成了很多債務。

一直覺得,人是有所謂興趣愛好的,不管一篇影評寫得怎麽好或怎麽爛,其實,人們還是在選擇自己愛看的內容看電影的,當然,這內容不僅包括普通意義上的故事內容,還包括自己喜歡的演員/導演;對於居住在美國的人們,還始終擺脫不了好萊塢這個緊箍咒。

上篇寫了個新聞題材的《是韓國人的小心眼?還是傷不起的國民感情?》,在和大家的互動中,想起一個對單一民族的“國民性”的問題。根據過去的經曆,我的大腦中多多少少已被植入了一些不一定準確的觀點,比如:日本人是個特殊的族群;日耳曼人/德國人是非常嚴謹的民族;還有比如“日本人是亞洲的德國人”……圍繞這些證據不充分的觀點,認同也好,不認同也好,嗬嗬,隻要不往歧視方向發展,隨便聊聊、再加以適當互懟,也是蠻好玩的。當然,前提是得有個大心胸,而且不能有自卑感,要不然都是自找麻煩。

今天寫德國人的性格,就四部片子,采用簡單敘述方法,或更確切地說,是轉抄一些電影內容,再稍微加點零碎資料的方法寫。第一第二和第三部非常“枯燥”、非常“平靜”,類似於學術或文獻類型,但同時又有相當深厚寬廣的解讀空間。雖然我會強烈希望大家去找著看,但與這類正兒八經的教材片相比,估計大家還是會更願意選擇體現男女之間愛意濃濃的片子,人之常情嘛。第四部片子讓我們知道一個比較“偶然”的單一事件。當然,把這幾部電影的事情/事件套到華夏族群的曆史痕跡,可能會產生咎由自取的心堵效應,嗬嗬。

48,卡斯帕爾·豪澤爾之謎 Kaspar Hauser - Jeder für sich und Gott gegen alle (1974)

我是在20年前看了這部電影,然後查看了一大堆資料。卡斯帕爾身上的特殊性引起了德國及後來歐洲很多學者的興趣,他們從醫學、心理學和社會人文學等方麵進行研究。出於對他們的尊重,也避免因我的轉述打了折扣,我幹脆直接摘錄,也希望讀者能夠直接讀下麵的鏈接。其實,所有轉貼的文獻內容並不和我這集“德國人特點”直接相關,但所有這些“嚴謹忠實的記錄”,從發現卡斯帕爾開始的身體測量、到以後所有事件的記錄,這些細致的記錄本身恰好就是一種德國人的特點。

 

1828年秋天,人們發現一個不到二十歲的青年被拋棄在德國紐倫堡一個廣場上,他身體虛弱,隻會勉強走路,智力像個初生的嬰兒,不會說話,能用鉛筆拚寫出名字:Kaspar Hauser……最初他被交給一個馬戲團供人參觀,隨後引起公眾注意及關心、被該市的一位名叫Georg Friedrich Daumer(詩人/哲學家)的收養,並教會了他說話、拚寫、彈鋼琴和許多世俗的知識……

Kaspar Hauser穿梭於安斯巴赫市(Ansbach)的上流社會,他的特殊氣質使他一時成為令人喜愛的舞者,但他從沒和任何一位女士有過親密交往……他的另一位老師邁爾表示Kaspar Hauser並不適合那些高要求的職業。1832年末,德國刑法學者馮·費爾巴哈將他以書記員和抄寫員的身份安頓在法庭……

1833年12月14日豪澤爾受到致命捅傷……這致命一傷使他於1833年12月17日22點整一命嗚呼……國王路德維希一世懸重賞10,000盾追輯凶手,然而卻一無所獲……

在他死後,幾個醫生對他的屍檢結果有不同的看法:有的認為他患有腦皮質萎縮或癲癇,也有的認為他大腦正常。(下麵YouTube電影中的1:46:24那段,即是屍檢及大腦檢查,1833年啊!)

 

有精神病學家在卡斯帕爾的個案中發現了很多自相矛盾之處。他認為像卡斯帕爾這種處境,隻能成為一個白癡而且短命,然而人們相信這個奇跡般的故事。

1897年俄國大作家列夫·托爾斯泰在他的作品《什麽是藝術?》第五章中曾提到卡斯帕爾。有趣的是,到了二十世紀中期,多部科幻作品也提到卡斯帕爾。

1,1943年,Eric Frank Russell- 《Sinister Barrier》:卡斯帕爾是一個來自非人類實驗室的人。

2,1949年,Fredric Brown-《Come and Go Mad》:關於卡斯帕爾,提供了另外一種理論。

3,1954年,Henry Kuttner-《The Portal in the Picture》:卡斯帕爾來自Malesco,在那個世界裏,科學如同宗教一樣,其秘密不為普通民眾所知。

4,1963年,Robert A. Heinlein-《Glory Road》:卡斯帕爾類似於自形而上學飛機中橫空出世的人(an analogue to persons popping in and out of metaphysical planes)。

5,1967年,Harlan Ellison- 《The Prowler in the City at the Edge of the World》:卡斯帕爾被時代淘汰了,後來被一個叫朱麗葉的女性虐待狂謀殺。

好啦,不多轉貼了,如果對上麵這些瑣碎資料感興趣的話,請直接看下麵鏈接吧,別忘了,那可是19世紀初的事情:Kaspar Hauser卡斯帕的老師Georg Friedrich Daumer解讀《加斯·荷伯之謎》幫卡斯帕解決工作的德國刑法學者馮·費爾巴哈

49,萬湖會議 Die Wannseekonferenz (1984)  //  陰謀 Conspiracy (2001)

上麵通過一個人物傳記讚揚了德國人“嚴謹忠實的記錄”能力,而這部《萬湖會議》講述的內容本身也是靠一份偶然發現的“會議記錄”還原出來的會議場麵。這個會議就是Wannsee Conference(萬湖會議),於1942年1月20日召開,地點是柏林西南部萬湖的一個別墅。

  

這個隻有15人參加(其中8人具有德國貨真價實的博士學位)、隻開了90分鍾的會議,討論的是關於如何 Final solution to the Jewish question,為後來的係統屠殺猶太人做了“各種”/“全方位”的考量,其中包括法律、政治、外交、宗教、(操刀手軍人的)心理等,為最終的執行掃清了所有理論障礙。

  

我把維基鏈接放這裏,不過,我會建議大家先看電影再看維基,這樣比較直觀、且減少閱讀時的枯燥感。不過,為了激發一下大家的興趣,我把這15名與會者的名單列出,他們都很有“身份”,我隻簡單列出他們屬於製服組的軍警人員,還是屬於西裝組的文人學者,還有他們的學位以及頭銜或軍銜。

(一)製服組的軍/警人員,7人中有3位博士:

1,Reinhard Heydrich 萊茵哈德·海德裏希:軍人,納粹高官,1942年萬湖會議的召開者,製訂了猶太人問題的最終解決方案。最終軍銜為黨衛隊上將及警察上將、國家安全部部長(管轄蓋世太保、刑事警察及保安局)及……,1940年至1942年曾擔任國際刑警委員會(後改稱國際刑警組織)主席,(不得不想起了最近紅色中國的國際刑警組織主席、中共公安部副部長孟宏偉);

2,Adolf Eichmann:大名鼎鼎的阿道夫·艾希曼,就是被以色列特工從阿根廷抓回去受審並處死的那位。海德裏希是萬湖會議的主持者,艾希曼事先為他收集資料,參加了會議並準備了會議紀要。萬湖會議之後,艾希曼晉升為黨衛軍中校;

3,SS Lt.Gen. Otto Hofmann;軍人,黨衛隊中將;

4,Heinrich Müller;軍人/蓋世太保,中將;

5,Dr. Karl Eberhard Schöngarth軍人,法學博士,律師。作為保安警察及黨衛隊保安局代表出席會議,黨衛隊少將;

6,Dr. Gerhard Klopfer,法學博士,戰前職業為法官,作為納粹黨總理辦公室代表參加會議,榮譽軍銜為黨衛隊上校;

7,Dr. Rudolf Lange,軍人,黨衛隊上校,法學博士。萬湖會議之前,他作為占領區拉脫維亞的保安警察頭目,就已展開大屠殺達6萬之多,故被會議策劃者海德裏希讚賞並邀請來傳授經驗,也是他提出了大規模槍決時的難處:士兵的心理障礙;

(二)西服組的文人學者,8人中有5名博士:

8,Dr. Georg Leibbrandt 貨真價實的神學/曆史博士,作為東部占領區政府局長代表參加會議;

9,Dr. Alfred Meyer 法學/政治科學的博士,同上麵第8那位一起作為東部占領區政府局長代表參加會議;

10,Dr. Josef Bühler,法學博士,以波蘭占領區総督府副官身份參見萬湖會議;

11,Dr. Roland Freisler,法學博士,代表帝國司法部參加會議。他擔任過希特勒的帝國司法部秘書和人民法院的院長。人民法院是在憲法授權外成立的機關,主要負責審理關於對抗希特勒獨裁政權的政治活動;《懶人愛電影(一): 人文與進步》中的第6部《希望與反抗 Sophie Scholl - Die letzten Tage (2005)  //白玫瑰 Die weiße Rose (1982)》,對漢斯與索菲兄妹兩人宣判死刑的就是此人;

12,Dr. Wilhelm Stuckart,律師,法學博士,作為內務部代表參加會議;

13,Erich Neumann,埃裏克·諾伊曼,作為經濟,勞工,財政,食品,運輸,軍備和彈藥部的代表出席會議。諾伊曼要求在戰爭中必不可少的公司中的猶太工人暫時不被驅逐出境。 1942年8月至1945年5月,諾伊曼擔任德國鉀聯合公司總經理;

14,Friedrich Wilhelm Kritzinger,帝國總理府總務秘書;

15,Martin Luther,帝國外交部代表。他的會議記錄副本於1947年被發現,盟軍由此第一次知道這個會議以及此會議的目的是什麽。(這裏插一句,研究冷戰時期中蘇關係的沈誌華曾多次抱怨中南海內各種會議的記錄不足、而去了蘇俄用美元買他們的記錄。)

15個與會者中,8個擁有博士學位,而且同中國的上上層相比,還都是貨真價實的德國學位呢,稱之為標準的精英集團一點也不過分吧。但在這集權/權威主義(千萬別簡單稱之為納粹法西斯主義)的框架中,精英又怎麽啦?

和大家一樣,對於這個會議內容的冷酷我是很愕然的。不過,對於這個德國人的開會模式,我倒非常佩服:策劃者的預設、預估能力,兩位協助者的資料信息準備,以及對開會人員的選定,有點像政府機構內的“人民代表大會”模式。

最後,等你看完這部電影,請想一個問題:在這種體製的這類會議上,普通與會者能否“堅持理念”或者堅守“良心的底線”,還是乖乖地舉手表決通過?千萬別把責任簡單化地歸罪於精英們,在導致大規模悲劇性事件的演變過程中,我一直認為責任在於全體民眾!

鏈接:萬湖會議白玫瑰 Die weiße Rose 

50,瘋狂的愛 Amour fou (2014)

上麵講了萬湖會議,這個萬湖(Wannsee)位於柏林西邊,分成大小萬湖兩塊,其實萬湖地區,在以“萬湖會議”而著名之前,是以德國劇作家/詩人克萊斯特的自殺地而著名的。

1811年11月21日,德國詩人、戲劇家、小說家海因裏希·馮·克萊斯特(Heinrich von Kleist)比以往任何時候更加沮喪和憤慨,他和情婦沃格爾(有夫之婦Henriette Vogel)約定同歸於盡:在小萬湖湖邊,他先開槍殺了沃格爾,然後自殺。

  

對於普通人,我不建議看這部電影,太沉靜,太複古,太藝術。但也是基於同樣原因,再加一個我認為的“太德國人了”,我還是建議大家看。裏麵的每個場景、每組對話,甚至每個動作,都是盡可能還原那個德意誌聯邦形成之前的“德國”:各地小貴族/中產階級的生活模式、禮儀、克製、禁欲,還有生活中隨處可見的文化浸透以及對政治的關心,統一問題、稅收財政問題等等,都是他們平常的聊天內容,而且是以平靜的語氣在聊。

我非常不喜歡、不認可如今各地華人們的“政治是肮髒的”這種說法;我的國內同學中,到現在還有人認為“日本的選舉是被財閥控製著的”……我總覺得是我們的曆史文化讓我們的思維太過於“乖巧”而又“狹隘”了……

  

最後順便介紹一下,德國有兩個法蘭克福,一個是位於德國中西部著名的美因河畔的法蘭克福,正式全名為美因河畔法蘭克福(Frankfurt am Main);一個是大家不怎麽知道的奧得河畔法蘭克福(德語:Frankfurt an der Oder),位於東部波蘭邊界旁。如果你去這個克萊斯特的出生地奧得河畔法蘭克福,你會知道更多克萊斯特的故事。

  

(英語的)

對了,這位克萊斯特的作品,很多很多,尤其是他的悲劇獨樹一幟,在德國文學史上留下重重一筆。這裏就提一下我看過的兩部吧,一部《米迦勒·寇哈斯》(Michael Kohlhaas),真實事件。年輕時的卡夫卡一直受其影響,在撰寫其長篇《審判》前,卡夫卡把克萊斯特的《米迦勒·寇哈斯》至少讀了三遍,我目前已經讀了1遍了,嗬嗬。另一部是著名的《The Marquise of O》(侯爵夫人O)。這兩部大作的電影都有好幾個版本,其中《侯爵夫人O》這個名字也被用於色情電影名字拍了又拍,如同《Emmanuelle》一樣。

 

鏈接:海因裏希·馮·克萊斯特(Heinrich von Kleist)《米迦勒·寇哈斯》(Michael Kohlhaas)《The Marquise of O》(侯爵夫人O)

51,玫瑰圍牆 Rosenstraße (2003)

鏈接:Rosenstrasse protest

  

1943年的德國,猶太人遭到有計劃的逮捕,其中也包括1800左右德國女人的猶太丈夫,他們被區別於其他猶太家庭的人,逮捕後集中關押在柏林蓋世太保司令部所在地Rosenstraße即 Rose street。1943年2月,幾百德國太太們聚集到關押丈夫們的Rose street抗議,喊出“give us our men back!”,3月6日戈培爾下令:釋放。

圍繞這個孤案,史學界有各種解讀,我也不喜歡那種“誰誰誰雖然什麽什麽什麽,但也有非常人性善良的一麵”這種文字格式,而隻認為這屬於一時的“運氣”。但是,嗬嗬,又要同紅色中國的各類事件做比較了,什麽上訪啊,抗議啊……對了,還有大家感激周恩來“保護了很多人”的滾滾熱淚……

  

抄得太多了,抄著抄著,覺得很難精準地把握住“德國人之特點”,倒是過多地體現了西式文明中,現今的華夏還不具備的特點,哎,白抄了……

(以上純屬個人夾生飯似的觀點,圖片來自網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