暑期中國行:上海雜記
文章來源: 土豆-禾苗2018-09-01 08:19:26

暑期中國行:上海雜記

“老上海”回日新月異的新上海,還帶著一棵對上海毫無記憶的CBC苗兒,走走看看,吃吃喝喝,感慨各異。

(一)宏觀掌控

一到上海便被朋友們告知手機下載“滴滴出行”/“大眾點評”:一個為了出行叫車,一個為了吃喝玩樂。

一開始沒理會,特別是那個“滴滴出行”,覺得2年前叫出租很容易啊,看到沒人的,招手即可。後來發現,頂燈綠色“待運”的出租車少了,頂燈紅色的“電調”多了,開始沒明白“電調”是啥意思,一看周圍人都在邊看著手機,邊說“還有1分鍾”……恍然大悟,於是下載了“滴滴出行”,並得益不少。不過,有幾次在被接單以後,又連續看到幾輛空車駛過,懊惱不及。沒辦法,不可腳踏兩隻船啊。

大眾點評,非常有用,對於事先了解一下餐廳情況、預定餐廳、通知大家,確實方便,特別是對價格把握很有幫助。

(二)大開眼界的吃

每次說起回國,都會被大家祝願“多吃多喝”, 是呀,中國美食多呀,品種多、花樣多,吃法也多。

五六個人吃飯,見到各式冷盤各種熱菜,苗既開心又傻眼。女兒此行,收獲頗豐,學習了國人吃飯的一些精髓與特點:喜歡帶殼的,有骨頭的,要能嗑、吸、啃等。她生平第一次嗑了瓜子(葵花子),平時我們這裏買的都已經是去殼的;第一次吸田螺,前麵戳一下,後麵吸一下,翻來覆去地練習,終於得心應手地成功吸出了幾個,挺有成就感;第一次啃了牛骨頭,還吸牛骨髓。那不是一般的牛,是在山上放養的牛,燉了六個小時後再做出的牛骨大餐,得帶一次性手套兩手端著啃,再配合吸管吸骨髓。孩子啃得不亦樂乎,還問土豆:你不是說中國吃飯得用筷子嗎,那你以前是怎麽啃骨頭的?土豆裝著沒聽見,繼續低著頭端著牛骨頭忙著啃。

當然也有讓苗不知所措的第一次:眾人一起涮火鍋。幾個人圍著一個火鍋,紅白鍋底,所有生的東西都往裏麵涮,除了常見的牛羊肉蔬菜外,還有一些平時不怎麽吃的原料:鴨腸、牛肚、豬血、黃喉……不但動物內髒,連血管也上了。一開始還會告訴苗這是什麽動物的哪個部位,後來想想還是裝著自己也一無所知,跟著大夥兒吃吧,與其想多了吃不著,還不如先吃了回家再想。後來發現回到家卻忘了想了,而現在也想不起來了,難道白吃了?那晚火鍋餐,第一次見到這個陣勢的女兒隻吃了幾塊牛肉就停筷了。

(三)信用卡使用

以前回國,父母會像黑幫一樣用一個紙盒準備一疊現金,還口口聲聲說用卡不安全。這次家中有事,再加土豆再三囑咐什麽也不要準備,結果父母給了土豆一張卡。老媽說人民幣貶值快,得先用掉,況且她自己也不用人民幣付費,改用手機了。

沒過幾天和一位新西蘭回來的朋友去一家日本料理店敘舊。飯後,等土豆用多倫多的卡刷卡時被服務員告知“密碼是4位數,你少摁2位”,另一位服務員湊上來說以前也碰到4位密碼的外國卡,反正他們店不可用,於是用了父母給準備的中國卡。回到座位,問了那位新西蘭朋友的經驗,她說她當初也碰到幾次這類問題,現在因為是回國長期居住,所以辦妥了中國的銀行卡。

回家後,土豆馬上搜索了一下密碼問題,不查不知道,一查一大堆,不過主要是國人們抱怨自己的六位密碼卡在歐美用不了。找到幾個針對四位密碼外卡的使用解答:1,刷卡前先問一下是否可以直接刷,有些機器可以調整設置;2,直接在四位密碼後加兩個零,但我沒試過這個方法。在後來的幾次刷卡經曆中,1,凡在繁華地段的西餐、酒吧、老外多的地方,刷外卡都沒問題;2,非西餐、或稍微偏僻一些的地方,四位密碼的外卡有可能不行,也沒有所謂調整機器設置的說法;3,在上海幾次刷卡,都被要求密碼加簽字,不像這裏要麽摁密碼,要麽簽字。

(外灘中國銀行地下金庫)

(四)不忘初芯:廁所

每次回國都會使用上海虹橋火車站幾次,對候車大廳一直是記憶猶新,還有一個就是廁所了。要去解個手,一眼望去全是蹲的。女兒自小習慣了坐便器,見要蹲坑,便死活不肯了,還改口說自己一點便意都沒了。好在後來在一樓大廳側麵星巴克旁找到了坐/蹲均有的洗手間,當爹娘的立馬鬆了一口氣。

可能是人口基數的原因,火車站洗手間的衛生紙照例是不提供的,要自己帶紙,而且擦過的紙要扔到旁邊的簍子裏,敞開著,沒有蓋子。在廁所這件事上,可能印度比中國更有過之而無不及。每次去茅廁,就得靈活運用比較學與心理學知識,想一下以前的印度行,頓生一種滿足感。

朋友上海相邀聚會,因幾位說喝黃酒,於是訂了孔乙己餐館,人氣點評不錯。下半場大夥兒陸陸續續去輕鬆一下,竟然找不到卷筒衛生紙。見到牆上掛了幾個塑料袋,一看袋裏麵,有一摞皺紋衛生紙,是那種手感粗糙、信紙大小的紙。久違了,傳統的“草紙”(?),不忘初心。

到浙江某著名風景區去玩,朋友早早去踩了點,在當地非常有名的一家餐廳訂了個包間。小包間還自帶衛生間,確實方便很多,問題是不隔音啊,餐桌上太太們的琳琅笑聲與一牆之隔的黃河奔騰聲,人與自然的結合?還有,這家衛生間備了卷筒紙,而且是實實的一卷無芯衛生紙,第一次看到這種中間沒有插孔芯的卷筒紙,不對,得叫“卷紙”?除了在這家店,後來再也沒見到這種中間沒筒的卷筒紙。真是行千裏路勝讀萬卷書啊!

洗手間的蹲式與坐式哪種好?不好說,假如都有很好的使用習慣,似乎蹲的比坐的衛生,畢竟沒有皮膚接觸;但至於哪個使用方便,似乎屬於從小養成的習慣問題。記得老毛去莫斯科,俄國人硬是把他入住的套房內的坐式馬桶給拆了,換了蹲式的。隻是毛走了以後,也沒加以保留紀念,而是又換成了坐式的。抽水馬桶是西洋人發明的,這個發明屬於有了需求才有的發明,還是屬於改變人類生活模式的發明,各民族各有回答吧。

(五)車廂內

近二十年中國的交通發展實在厲害,作為平頭百姓也確確實實享受到了實利。以前從上海到浙江南部小鎮需要坐十幾個小時的長途汽車,現在有了動車,隻要四五個小時就到了。我們這次去時乘坐的是和諧號動車,回程選擇了更先進的複興號高鐵,找著法兒感受祖國的進步。

車上服務員基本為年輕女性,胸前別著大紅絨花和團徽,(在醫院/銀行/派出所等處見到了幾位別著黨徽的)。每停靠一站,服務員總會來收垃圾,拖地板,列車還是相當幹淨。

每次坐動車都會碰到很多大大小小的孩子,暑假嘛。這些孩子基本都手持平板電腦,一上車一入座便打開iPad看好玩的東西。麻煩的是孩子們不用耳機,聲音開得超響;旁邊的父母也是不管不顧,還常用蓋過iPad的聲音大聲關切道:寶寶看到哪裏啦?

環顧左右,似乎也沒人介意這長時間的大聲喧鬧。腦海裏飄過無數個香港地鐵內陸客與當地人的對峙:他們還是孩子嘛!

在上海逛的時候常用公交係統。一上車,傳出報站聲,還有一大串注意事項:請給有需要的乘客讓個座,等等。這些信息用普通話、英語和上海話各報一遍,剛報完,下一站也到了;一關門又再來一遍普通話、英語、上海話的“請給有需要的乘客讓個座”。可惡的是,土豆每次還要用日語對著苗說一遍,甚至企圖讓苗用法語說一遍。後來,終於,覺醒了的苗說了句地道的上海話:謝謝儂一家門!

同前幾年相比,上海的地鐵線路多了,車也新了,班次也多了,可是人沒少。大多數車的座位還是那種左右兩大排長凳,長凳一端照例有愛心專座。好幾次在非高峰時間段坐地鐵,都覺得不空,座位基本坐滿,還有不少人站著,但也不覺擁擠。

座位上的人一般都緊盯手機,要麽在看什麽東西,要麽快速碼字,基本都是不到站不抬頭的架勢。好幾次看到有七八十歲老太太老爺爺上車,但緊盯手機的年輕坐客們沒人及時發現,也沒人讓座。你說他們是有意無視嗎?可能也不是……但多次出現的盯著手機忘了讓座的現象,讓苗和土豆又啟動了“為什麽,怎麽辦”的對話。

  

(六)兩車位30萬元

房價、滬字車牌的離譜價格就不多說了。說說幾個朋友家的停車位。

很多小區規劃時沒有考慮停車位,一朋友家的也是,後來為了獲得更多停車位,占多數的有車族通過投票方式決定砍掉小區內一半以上樹木,出租停車位的收益補充到小區內的修修補補費用中。有車族們說:看,是我們給小區帶來了利益。當初堅決反對砍樹的弱勢群體則反唇相譏:你們不但犧牲了自己的肺,還犧牲了我們的肺,賺了的錢還不能拿去看病呢。

還有一位住浙江南部沿海某城的朋友,入住於一棟2015年造好的豪華公寓,並另外花了三十萬元買了兩個地下停車位。問題是,這棟樓的地下設施實為政府的防空洞,理論上政府隨時可以收回去。以前一直聽說台海一帶為了準備戰爭放棄建設,沒想到現在還有為戰爭準備、各區造樓時有防空洞指標。

(七)垃圾回收與吐痰現象

作為我自己,一開始沒想寫這點,因為相比過去,這問題已經好了不止幾十倍幾百倍了。回多倫多的飛機上,問苗對上海此行有什麽感想,苗第一說了吃,第二就談了這個問題。或許她的觀察點才是一位純外來者自帶的視角,想著想著還是覺得有些尷尬。

家住上海南京西路泰興路口,周圍吳江路步行街,茂名路、石門路、銅仁路一帶,商鋪林立,餐飲業更是絕對的發達無比。

白天出去除了逛街看店以外,看各類行人以及定時從各地鐵口湧出的上班族也很有趣。那整齊劃一的動作/方向,讓我不禁想起了80年代見識到東京“地鐵人文”係統時的震撼。他們的裝束,他們使用的語言,他們的談論內容等等,都是土豆喜歡細心側耳關注的。

可到了晚上,特別是在8點以後,街景中會出現另一個群體。帶孩子去85°麵包店買麵包,或路經張園酒吧街,可以看到一處處堆積出來的垃圾。盛夏30度前後的傍晚,用不了很長時間,小山包似的垃圾堆便會散發出陣陣腐臭味,並迅速蔓延至周圍空氣中。每次經過這裏,苗會緊緊拉住我的手,還示意我看垃圾堆那邊:昏暗中,幾個人隻戴著一雙手套上下翻弄著垃圾堆,找出一些可以換錢的東西,比如塑料瓶、可樂罐等……

“啊哈,啊哈,呸!”,吐痰問題。每次聽到後麵有人大大的咳嗽一聲,苗都會驚訝地回頭看,然後伴隨一聲鏗鏘有力的“呸”,苗又會馬上拽著我們快速小跑,嘴裏不停地嘮叨“這人怎麽這樣的啦,這樣的啦”。看到的幾個吐痰者,往往都是住在“當地”的上海人,而且中年以上,南京西路大量的上班族/旅遊族群體中卻沒見到如此大膽的吐痰者,不過隻是沒有數據的胡猜。

想起80年代初的南京路首次大改造,大光明電影院/國際飯店那一段,為了方便眾多的吐痰者,人行步道外側每隔一段距離設置了一個供吐痰的嵌入式長方形水槽,當然,得瞄準著吐,太輕的口水會飄落在水槽外……

進步,還是曆曆在目的。

(八)無處不在的標語

除了吃喝玩樂等物欲的滿足,此次回上海,小心靈、髒靈魂還被無處不在的紅色習標語衝洗個夠。

很多建築物的外圍牆壁上塗寫了各種類型的價值觀標語,樹枝下也有很多鐮刀旗;上海虹橋火車站好幾處懸掛著大紅的“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橫幅,浦東機場雖然沒掛此類習標語,不過也有一些不顯眼的呼喚和平語,(一晃而過,居然沒拍)。繁華大街配紅色標語,正如《動物莊園》所揭示的,我們喜歡標語,喜歡把我們的理想和希望化為標語表達出來,可以振奮人心,滿滿的正能量!

  

土豆在微信上貼了幾個標語照,馬上被同學們圍著調侃了一番:1,強調的都是不具備的;2,回國接受社會主義價值觀改造;3,呼吸一下祖國的幸福空氣;4,缺啥吆喝啥;5,這個必須要背出來的,如果背得很流利,吃飯坐車都不要錢;如果背不出來,就不讓你離境!

於是乎,土豆嚇出一身冷汗,自掏腰包買了2把“核心價值扇”。出機場海關時,土豆拚命搖晃核心扇,順風過關。等到了候機廳坐下,苗說:這扇子扇出來的風好大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