河邊談電影(五)散談《山楂樹之戀》
文章來源: riverside2010-09-19 09:31:11

談《山楂樹之戀》,不說張藝謀的電影就不夠緊跟潮流,不說原作小說就不夠深透。隨便寫一樣都需要很長的篇幅,如果兩個都寫就更不可能在一篇文章裏寫完。所以我準備隻寫我自己的印象和感想,省略過多的考證和分析。如果讀者有不同觀點,希望看過小說和電影並讀完這篇散談再批。 

先談電影吧,比較時尚一點兒。瀏覽了一下觀眾的評語,大部分還是比較正麵的。有一些觀眾認為比較假,也有人批評老謀子隻會暴露中國農村的陰暗麵,拍不好這種純情題材。比較多的觀眾認為電影不如小說原作,還有人覺得那些交代情節的字幕比較煩人。但是比較理智地說,能把那麽長的小說,那麽多的情節壓縮在一部電影裏,很不容易,用字幕來交代情節似乎也是不得已。 

有不少讀者指出也許拍一部連續劇能更好地展現小說的原貌,這個建議從技術上講是成立的。但是,從戰略上講,拍這樣一部連續劇,不一定會有太多的觀眾。因為比較能深切體會《山楂樹之戀》故事的人群大致至少四十多歲了。年輕人是言情係列劇的主要觀眾,卻很難理解《山楂樹之戀》純情故事的真實性。 

《山楂樹之戀》裏的那種純潔的戀情到底是不是真實的?看過小說原作,特別是了解小說創作經過的讀者應該沒有太多疑問故事是真實的,純情是存在的。回顧一下,山楂樹之戀創作大致應該在作者和她的創作組寫出了幾部當時在網上比較流行的關於70後國內和剛出國時的多角戀小說之後。當時,那幾個作者的創作速度很快,可能跟網友的追讀有關。 

在寫70後小說寫得正來勁兒時為什麽要寫《山楂樹之戀》呢,說來有些偶然。當時,那幾部小說裏有一個主人公叫靜秋,是個四十多歲的知心大姐,應該生於50年代末60年代初吧。年輕時的她就是《山楂樹之戀》中女主人公。靜秋後來在一家雜誌當過知心姐姐,所以挺會做思想工作的。雖然在那幾部小說裏靜秋不是主要人物,但是一些讀者還挺喜歡這個靜秋。 

這個靜秋顯然在當學生時筆頭就不錯,也喜歡寫,這一點從《山楂樹之戀》中她以高中生的身份下鄉參加教科書改寫工作可以看出來。靜秋把她跟老三的故事寫成了日記,多年後終於拿出來,交給《山楂樹之戀》的作者,隨她怎麽寫去。至少小說的作者是這麽說的。我覺得這個說法挺可信的。既然這是基於一本當事人在當時寫的日記,主要進行了文字上的改寫,那麽其故事應該基本是真實的。這種真實,甚至真實到了不顧現在年輕讀者所能理解的真實,反倒看起來顯得不真實了。 

從某種意義上講,《山楂樹之戀》是無心插柳柳成行。這部小說當時似乎不是作者創作的重點。但是,由於它的純情,感人和真實,得到越來越多的好評。它的光芒把作者的其它幾部小說反而遮下去了。那幾部小說,作者寫的很努力,運用寫作技巧,抖智慧,抖機靈,使用一些流行的,搞笑的語言。而《山楂樹之戀》的寫法比較平實質樸。正是這種質樸,贏得了廣大質樸讀者的心。相信作者寫《山楂樹之戀》時沒有期待什麽轟動的結局,隻是完成靜秋的一個心願。真正好的的作品往往要在沒有功利心態時才能創作出來。 

那樣的純情故事可不可能發生呢?也許現在的年輕人很難相信。但是象河邊這樣歲數的人覺得那根本就不稀奇。不是那時候的人沒有欲望,而是沒有條件,也很難承受放任欲望會造成後果和社會的壓力。當然,老三可能在一定程度上被美化了。不是被張藝謀,也不是被艾米,而是被十七八歲的靜秋,天真而無意地美化了。還有一點必須指出的是,老三的白血病使他成為了一個完美的人。如果沒有白血病,老三最終可能也免不了俗。最大的可能是迫於家庭壓力跟一個出身好的女孩子結婚。 

最後,總結一下,純屬河邊個人觀點。小說原作很好,電影也還不錯,在不到兩個小時的時間裏演繹成那樣很不錯了。如果拍連續劇可能會把小說演繹得更好一些。這部小說和電影容易引起靜秋同齡人的共鳴和感動。比較年輕的讀者和觀眾,即使會感動,理解也可能不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