從塗博士和孫博士事件看海歸境遇和輿論導向
文章來源: riverside2009-11-19 19:59:41

塗博士跳樓後,公眾輿論大致分為兩派。一派認為自殺是懦弱,是對家人的不負責。另一派認為自殺很可惜,塗博士沒得到應有的關懷,塗博士的自殺是抑鬱症引起的,沒有得到適當的治療和關懷,國內的學術界太黑暗。說實在的,如果我寫文章評論,我可以向這兩個方向中的任何一個方向寫,各有各的道理。但是我沒有寫,一個原因是因為覺得自己了解的情況太少,妄自揣測不太合適,另一個原因是前一陣子太忙了。

現在,又出現了孫博士擺攤事件。我大致中文古狗了一下,令我比較驚奇的是,發現這次的評論比較一邊倒,比較良性,一般都在很溫和地說孫博士是個人才,應該得到比較好的待遇,孫博士可能精神臨時有點兒問題,需要治療。有些人提出來大家應該幫助孫博士,有些人提出來最好的幫助就是要重視病人的隱私權,別這麽指名點姓地進行報導了。

為什麽對塗博士和對孫博士的報道和公眾輿論不一樣?是因為中國人不喜歡有人自殺嗎?可能這是一個原因。但我認為更主要的原因是公眾輿論的內疚感。塗博士事件發生後,大家根據自己的想法各自發表自己的觀點。但是,隨後大家發現大家塗博士人都死了,老婆孩子失去了依靠,塗博士的父母白發人送黑發人多麽傷心。可是居然有人還會對塗博士之死進行那麽無情的鞭撻,這也太不近人情了。好了,機會來了,一個類似的回國沒找到合適工作的海歸出現。大家可以發表非常具有同情心的文章,借以排遣對於塗博士所懷的內疚和惻隱之心。

與此同時,在美國有一件類似的的但是更大的事情在發生著。大家都知道美國最近幾年派兵到伊拉克的事情。這些人受到戰爭的精神創傷,有不少人被診斷為創傷後壓力綜合征(PTSD)。與戰爭相關的PTSD是要得到政府經濟補償的,退伍軍人最多可以拿到每月三四千美元的補償,還不用交稅。於是,有些退伍軍人誇大症狀,希望被診斷為PTSD。精神健康工作者,比如精神科醫生,有時明知病人很可能是裝的,但是又扭不過退伍軍人醫院的一些規定,隻好診斷病人有PTSD。PTSD被過度診斷,這是在退伍軍人醫院工作的很多精神科醫生都心中有數的。有趣的是,有一個作者發表了一篇文章,提出來PTSD被過度診斷,原因是公眾認為這些軍人被送去打仗,冒了生命危險,受了好大精神刺激,還被一些反戰人士批評,他們真的很倒黴。既然他們這麽倒黴,大家難免覺得內疚,所以開了這麽一個PTSD診斷的口子,借機給他們一些補償。這本來是心照不宣的事情,甚至大家隻是潛意識裏是這麽想,自己都沒有覺得自己是在開這麽一個口子來安慰自己的良心。偏偏這個多嘴的自作聰明的家夥把這件本來很模糊很美麗的事情曝光在無影燈下,於是這個家夥受到了一群同行的群起圍攻。有人相信,過十年後,這個作者的觀點可能成為共識。這些現在群起圍攻這個作者的同行真的有那麽傻,看不到PTSD被過度診斷嗎?當然不是!我這麽個小小住院醫都看出來了,他們肯定看出來了。但是,他們處在他們特定的位置,他們大概也隻能那麽說話。

話題扯遠了。還回到兩個海歸博士,我看到孫博士得到的輿論評價比較良性,我以為這是媒體和公眾輿論在塗博士等事件惡意評論後良心發現而做的一點補償。

還有一點值得一提的是,國內的人對於出國留學或工作人員以及海歸有著矛盾的心理。簡單說,就是一方麵佩服和羨慕,另一方麵又嫉妒和看不起。為什麽會佩服和羨慕?因為能出國的要不就是學曆比較高,要不就是有其它特殊的能力。而且在美國的(大部分出國的是在美國,所以單討論美國)的生活就算很普通,也很容易就有房有車庫有兩輛車,還可以生幾個孩子,享受比較好的空氣,購物和工作環境。為什麽會嫉妒和看不起?因為海外華人回國時,經常是穿得不講究,吃飯付錢掙不過國內的親戚朋友,說話直來直去不會拉關係,一副美國老土的樣子。在美國的工薪階層華人回國見到的老朋友一般都是過得比較好的,都當上了這長那長的,手下一幫人前呼後擁的,看著在國外打工的老同學老朋友當然會覺得出國也實在沒什麽了不起。海外華人回國不太容易見到在國內混得不好的老朋友,因為他們往往借故不來參加聚會。

國內的人既然對海歸存在著這樣的矛盾心理,他們關注海歸的就業和海歸的突發事件,喜歡評論海歸的這些突發事件,而且會有多種不同的甚至偏激的觀點也就不奇怪了。海外的華人更是關心這些海歸的結局,因為自己說不定什麽時候因為什麽原因也可能會海歸,前人的經驗教訓是非常有幫助的。

結尾語,海歸現象是個時代現象,我們拭目以待眾多海歸的結局。我們無論在國外還是在國內都會關心海歸的結局,網上的群眾輿論和媒體的導向貌似自發,其實是眾多原因合力造成的。我個人以為,看待和評論塗博士孫博士等事件應該本著幾個原則:客觀,善意,盡量全麵,和站在更高處綜合看待這些海歸現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