少年維特的煩惱
文章來源: riverside2009-05-31 07:57:26

早就覺得歌德的《少年維特的煩惱》很值得介紹一下,最近跟網友討論死亡和自殺時又提到這本小說,於是決定寫一點感想。關於故事的情節和故事中人物的現實生活原型,可以參看網上的介紹。中文和英文維基百科鏈接如下:少年維特的煩惱The Sorrows of Young Werther

 為了讓不願意花時間去看維基百科的讀者對小說的故事有個概念,我簡單介紹一下情節:維特是個對人生目標尚不明確的年輕人,有點興趣想做藝術家。他在W城偶遇公務員的女兒綠蒂,綠蒂在母親去世之後照顧著八個兄弟姐妹,相當能幹和溫柔。維特知道她已經訂過婚,但還是無可救藥地愛上了她。他們兩個人在藝術上也相當有共鳴,一起度過了不少純潔而美好的時光。綠蒂的未婚夫阿爾貝特出差回來了,阿爾貝特很善良體貼,維特決定離開,淡出。維特在大使館的工作死板而枯燥,使充滿浪漫藝術氣質的維特很幻滅,他回到了W城。在阿爾貝特出差時,維特再訪綠蒂,兩人共讀莪相(OSSIAN)的作品,狂感動而擁抱接吻,但綠蒂還是掙脫了,並發誓永不相見。維特徹底絕望,他寫了一封訣別信,並以要旅行為借口向阿爾貝特借了兩把槍開槍自殺。次日早晨,人們發現他身著他標誌性的藍-黃衣服死去了。 

這本書第一版出版於1774年,據說第二天就轟動了,甚至有人說這是歌德成名的主要原因。其實,歌德最偉大的作品是《浮士德》。《少年維特的煩惱》隻是他一時“失戀”,作為一種“升華”而寫的一篇小東西。寫完了也就完了,不當那麽一回事。問題是,廣大的讀者卻太把它當成一回事,有一些年輕人效仿維特,失戀後用槍自殺。這本小說受到廣大讀者的狂熱歡迎,卻受到教會等傳統勢力和很多批評家的反對,其原因在於,歌德以維特作為他小說的中心人物,而這個人物完全違背了當時市民社會的規則。維特是一個和睦婚姻的破壞者,一個反叛者,一個無神論者,他與當時的傳統觀念完全相悖。他們認為《少年維特的煩惱》是一本和傳統文學決裂的書,認為這本書頌揚了與他們的利益相悖的價值標準,讚美了自殺的行為。 

這本書在三四十年代被郭沫若翻譯成中文,好處是使當時的年輕人開了眼,看到了西方世界的人性和愛情。但不幸的是,該書在當時的中國也引起不少失戀的年輕人效仿用槍自殺。年輕人思想不成熟,很容易效仿書中的主人公。歌德寫完了就宣泄玩了,郭沫若翻譯了也是他的一件成就。但是,從某種意義上講,由於這本書的影響,確實間接造成了一些年輕生命過早的夭折。當時的正統勢力曾在一些國家和地區禁止該書的發行,也是有一定的實用道理。馮•戴爾比(von Derby)主教和布裏斯托(Bristol)爵士指責歌德誘惑他人自殺,歌德對此指責的答辯是:“現在你卻把一個作家托來盤問,想對一部被某些心地偏狹的人曲解了的作品橫加斥責,而這部作品至多也不過使這個世界甩脫十來個毫無用處的蠢人,他們沒有更好的事可做,隻好自己吹熄生命的殘焰。(韓耀成譯)”我個人覺得歌德把責任全推到一時想不開的年輕人身上,把他們貶為毫無用處的蠢人”,有失公允和忠厚長者之風。

對該小說可討論之處很多,相信網上有很多討論文章,大家可以自己去看,也可以參加討論。在此,我想從精神醫學的角度提出一個觀點。維特的自殺,表麵上是退出三角戀,好象很高尚,其實是他很惡意地把憤怒向自己和向三角戀中的另外兩個人的發泄。他自己死了,但是卻通過遺書和借槍讓那兩個人永遠地背上了內疚的包袱。從精神醫學角度說,自殺永遠是不正常的,維特這個人存在嚴重的病態人格。要是我老河早生幾百年,給他做
talk therapy(談心)”,行話叫心理治療(psychotherapy),不但他能多活幾十年,全世界有不少年輕人也能苟且偷生,不至於有這麽個壞榜樣,一失戀就想給自己一槍。當然,要是維特不自殺,我們就少了一本很好看的小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