淩晨三點不回家
文章來源: 煙火人家2018-05-29 09:37:54


中國人工作勤奮是出了名的, 鼓勵勤奮工作或者學習的成語就多如牛毛, 比如”勤能補拙”, “笨鳥先飛”,”早起的鳥兒有食吃” 等等, 勤奮絕對是我非常崇尚的美德,我父母把“勤奮” 兩個字如同種子一樣從小就深深的播在我的心田裏,並身體力行。 我出生在蘇北鄉下, 父母因為要撫養我們兄妹三人讀書上學,
他們不僅要完成一天8小時的全職工作, 下班後還要伺弄好多畝農田, 閑暇時我父親就編織竹籃,或幫人家修葺屋頂,我母親則打毛衣, 做鞋子,編蘆席, 從來沒見過她停下來的時候,我小時候也是, 一放學就去打豬草, 暑假裏在稻田裏拔草, 掰玉米, 摘棉花。。 總之生命不止, 工作不息, 每一分鍾都需要用到極致。

上班工作後,經常也加班很晚,一個星期沒幾天在家吃飯, 所有的活能幹完決不拖到第二天, 勤奮是我的老板每次必給我的評語。

今天看見網上一篇文章, 說那些成年人世界的辛苦超出想象, 很多次, 他們都需要工作到半夜, 一名剛剛升職的職場白領在分享為什麽她能脫穎而出,獲得升職的時候,她回答了一句話:你見過淩晨三點的北京嗎?  。。經常的徹夜加班,工作到淩晨才讓她在同齡人中勝出。這不是一個個例,相信北上廣甚至二線城市這種情況比比皆是, 淩晨三點的上海, 深圳, 廣州,重慶。。。很多人不能回家,仍然在伏案工作,與子夜的北京, 上海一起等待黎明的第一縷曙光。
看到這個文章,我仿佛看見了從前的自己。
剛到英國來的時候, 看見滿大街的人慢悠悠的散步, 一杯咖啡耗費一個下午, 我的強迫症都快發作了, 恨不得把他們趕到單位裏,他們就不能不要這樣浪費生命, 為這個世界多創造點財富嗎?
一次我們的部門招聘一個新員工,麵試中在問他對他最重要的事是什麽的時候, 他回答說工作和生活的平衡,我嘴裏沒說, 心中卻冷笑兩聲,你還沒進公司呢, 就先要工作生活平衡了,以後加班別指望你了,馬上對他的印象分就拉低了不少。另外一個跟我一起麵試的英國同事卻對此很是同意,大加讚賞。我們倆由此為錄不錄用他進行了一番熱烈的爭論。
這麽多年過去了,回頭看這些事, 看從前的自己, 覺得自己對生活的理解是多麽的片麵甚至無知啊, 因為勤奮兩個字, 我失去了多少和家裏人共同晚餐的時光, 失去了多少兒子成長過程中的片段,我們真的需要為工作失去自我, 放棄家庭嗎?
其實看世界上那些最成功的人, 他們工作非常努力, 但工作從來不是他們生活中的唯一,
家庭永遠與工作並重, 甚至遠超工作本身。
剛退休不久的李嘉誠的一個習慣就是每天晚上一定要全家一起吃飯, 亞馬遜的總裁傑夫。貝佐斯同樣如此,下班後時光是家庭的, 紮爾伯克幹脆在facebook 推行父親的兩個月的產假, 這樣可以與自己的孩子度過生命最初的時光。。。
記得一篇文章在采訪那些即將走完人生道路的人,他們一生中最遺憾的事是什麽, 超過80% 的人都遺憾自己花在工作上的時間太多,給予家人的時間太少。 但這些生命累積的振聾發聵的經驗無疑並沒有被很多中國人(也可能整個亞洲) 聽進去, 鼓吹加班加點的所謂職場原則仍然盛行。也許這種文化還有一種為自己找台階的可能, 就是事情完成後, “我沒有功勞還有苦勞啊”, 看在我整天加班的份上你就不要太追究我的工作能力或者成績了吧。
這幾年中國人走出亞洲, 走向全世界, 也把這種價值觀推往全世界。比如說在非洲,中國幫他們修橋修路的,改變了他們生活的環境, 創造了很多工作的機會。但BBC采訪非洲人, 他們都異口同聲的認為中國人是世界上最差的老板, 他們的眼中員工都是機器,周末加班加點是常態,對員工工作時間的要求沒有止境,使員工失去了很多其他個人的時光。
在西方的公司工作,家庭永遠是第一位的,下了班後, 我的手機電腦幾乎就不再打開, 但這樣並沒有降低我工作的效率,由於與家人共處的愉快時光, 讓我的腦子有一個完全的改變, 反而讓我第二天上班時更有精力,更有創造力, 也更有動力,我們公司從兩三年前實行彈性工作製,員工的滿意率上漲了不少,效率一點沒減, 業務更是蒸蒸日上。這裏麵雖然沒有必然的聯係,但至少說明員工的上班時間未必與成果成正比。
也許每一種方式都有其優點和缺點,
中國人趕時間,趕進度都是出了名的,
正是這些努力,才使中國在過去三十年內完成了其他國家一兩百年才需要的工業化進程的過渡,
但現在越來越多的中國人也意識到家庭的重要,生活的真正意義,他們不再是枯燥的工作機器,開始推崇慢生活,更多的追求家庭與工作的平衡,
更多的時間與家人在一起,在生命過程中邊工作邊看風景。但時不時的也會冒出來一些文章,
鼓動大家把自己全部奉獻給自己的所謂的事業,對此我想說就是去你的淩晨三點不回家,我一點也不想看午夜的北京或上海,
而隻想躺在我自己的床上享受美夢和睡眠。如果你希望我工作到淩晨三點是你的選擇,
那我的離開就是我的唯一的決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