儒家輕“信”
文章來源: 曉龍東雲2019-05-16 20:02:36

微信群裏一位先生在對中美貿易戰一番高論之後總結道,"特朗普稱中國收回部分承諾。胡扯!協議沒有達成,何來違背承諾之說?" 大有一股外交部發言人的氣勢。接下來又發一條,讓我刮目相看。這位先生寫道,"《論語·子路》第20章,孔子曰:“言必信,行必果,硜硜然小人哉!” 孟子曰: “大人者,言不必信,行不必果,惟義所在。”這就是東西方文化的差異"。

我孤陋寡聞,學識淺薄,孔子和孟子這些話頭一次讀到。從字麵意思來理解就是人可以不信守承諾。這可能也是這位先生引用這些話的意思,就是在中美談判中,中方沒必要死守承諾,要以國家利益為重,見機行事。我問這位先生是不是這個意思,他沒有理我。

孔子的意思真的是可以不信守承諾嗎?大家熟知的成語,"人而無信,不知其可也" 不也是出自孔子嗎?

網上查了查,這是孔子原話的全文:

子貢問曰:“何如斯可謂之士矣?”
子曰:“行己有恥,使於四方,不辱君命,可謂士矣。”

曰:“敢問其次。”
曰:“宗族稱孝焉,鄉黨稱弟焉。”

曰:“敢問其次。”
曰:“言必信,行必果,硜硜然小人哉!抑亦可以為次矣。”

曰:“今之從政者何如?”
子曰:“噫!鬥筲之人,何足算也?”

百度上的翻譯是這樣的:

子貢問道:“怎樣才可以叫做士?”
孔子說:“自己在做事時有知恥之心,出使外國各方,能夠完成君主交付的使命,可以叫做士。”

子貢說:“請問次一等的呢?”
孔子說:“宗族中的人稱讚他孝順父母,鄉黨們稱他尊敬兄長。”

子貢又問:“請問再次一等的呢?”
孔子說:“說到一定做到,做事一定堅持到底,不問是非地固執己見,那是普通人也應該做到的啊。但也可以說是再次一等的士了。”

子貢說:“現在的執政者,您看怎麽樣?”
孔子說:“唉!這些器量狹小的人,哪裏能數得上呢?”

孔子原義顯然不是人不應該信守承諾,但是“信”排在做事有知恥之心和孝順父母之後。孟子說的“大人者,言不必信,行不必果,惟義所在。”很直白的解釋了孔子的意思,“通達的人說話不一定句句守信,做事不一定非有結果不可,隻要合乎道義就行。”

“仁,義,禮,智,信”稱為儒家“五常”,是儒家也是中國價值體係中最核心的元素。孔子推崇的是"仁,義,禮"。孟子加上了"智",稱為四德。孔孟聖賢根本就沒有把“信”放在最核心的位置,為了所謂的"仁,義,禮,智",根本不需要“信”。直到西漢,董仲舒才在孟子的四德之上加入"信"。網上看了很多對孔孟上麵那些話的解釋。不管怎麽解釋,都想證明一點,孔孟還是很重視“信”的。既然重視,為什麽沒有把“信”列入必須遵守的規範呢?有一點確信無疑,就是"信"在儒家的道德規範中是排在末位的。不得不承認,這種思想作為中國文化的核心價值觀,影響了中國幾千年直到今天。

與孔孟相比,墨子有“言必信, 行必果, 使言行之合, 猶合符節也, 無言而不行也”。出言必定守信用,行為必定要果斷,使言行一致就像與符節相合一樣,沒有出言而不實行的。真可謂擲地有聲,頗有氣節,堂堂大丈夫也。這句話體現了墨子提倡的不但口講仁義,還要身體力行,言行一致,誠信為本。可惜墨家由於漢武帝“廢黜百家,獨尊儒術”的政策,在西漢之後基本消失了。儒家盛行,造就了無數滿嘴仁義道德,一肚子男盜女娼的偽君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