又見土豆,又見土豆
文章來源: 露得2017-07-02 22:44:39

那天傍晚,聽說有暴風雪來臨,我連忙打電話給還在上班的洋夫,托他在回家的路上順便買些菜,夠四五天吃的,以備大雪封門。

等到洋夫邁進家門,我不禁驚呆了,他的肩上扛著五十磅一袋的土豆。“不是叫你買幾個土豆嗎?怎麽買了那麽多!”“店裏有五磅一袋的土豆和五十磅一袋的土豆,價錢都差不多,當然是買五十磅一袋的合算啦。”洋夫撿了個大便宜似的振振有詞。我苦笑不得,光考慮經濟效益,不考慮肚皮效益,這麽多的土豆叫我們小倆口吃到猴年馬月?

結婚才一年,我已發現洋夫的一大缺陷:買東西時腦袋裏少根筋。每次叫他采購,他總要出點差錯。叫他買一盒牛奶,他買回兩盒;叫他買蘋果汁,他買回橙汁;叫他買豬排,他買回牛排。。。。。。把shopping當成“血拚”苦差的洋夫,怎麽也不明白shopping何以是我的“笑拚”良方,消除stress的良方。走在Mall裏,我容光煥發、腳步輕快,如展風姿的服裝模特,洋夫卻是血壓升高、心跳加快,如被警察追擊的歹徒。

五天過去了,窗外的積雪都融化了,我家裏的土豆皮仍如雪花飛舞。在我生長的中國南方,土豆難得在飯桌上占一席之地,偶爾露臉也是個絲狀配角。美國的土豆卻是當飯又當菜,可以在飯桌上大出風頭。我絞盡腦汁,用盡中西方烹調“戰術”:烤土豆,土豆沙拉,土豆泥,土豆雞湯,土豆雪菜湯,土豆絲炒雞絲,土豆紅燒肉,咖哩土豆雞塊。到後來幹脆撇開菜譜,自創一流,半中半西,或是不中不西。比如土豆炒飯,把土豆切絲,快炒熟時加米飯翻炒,撒上鹽和胡椒粉,吃起來別有風味。再如薯條雞香(自取的菜名),取4個大土豆去皮、切成薯條狀,再將1磅雞胸肉切條、略撒胡椒粉,又取2根西芹切條,把以上材料用1罐Campbell’s Cream of Chicken拌勻、裝進烤盤加蓋,放入預熱375度的烤箱,約45分鍾後大功告成。這一道菜,就連自以為吃盡天下土豆的洋夫都讚不絕口。我後來將這道菜屢屢帶到自助餐派對,都大受老美歡迎。

洋夫有個好習慣,每吃完我做的飯菜必稱讚道謝,不管愛吃不愛吃。我學會從他的飯量上看他的真實感受,飯量越大表明他越喜歡。在這天天見土豆的日子裏,我才明白他對於那“第二麵包”的熱愛,才知道他為了我擁抱中餐付出的犧牲之大。說也奇怪,我竟然對土豆越吃越有興趣,還去調查一番它的“身價”。調查後發現,看似土裏土氣的土豆,吸取的是土地的精華,飽含人體所需的多種維生素和微量元素,而且它所含的優質蛋白,無論是營養價值還是保健功能,都不在黃豆之下。

五十磅的土豆,吃到最後隻剩下四五個變得皺巴巴的“小癟三”,被我很遺憾地扔掉了。

五十磅的土豆,成就了一個土豆巧婦,也隨著“薯條雞香”散布成我們親朋好友間的笑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