白雲山下呼聲急枯木朽株齊努力
文章來源: yongbing19932024-06-12 08:32:13

白雲山下呼聲急枯木朽株齊努力

 

 


毛澤東詩詞欣賞

漁家傲 反第二次大「圍剿」(1931夏)

作者:毛澤東

白雲山頭雲欲立,

白雲山下呼聲急,

枯木朽株齊努力。

槍林逼,

飛將軍自重霄入。

七百裏驅十五日,

贛水蒼茫閩山碧,

橫掃千軍如卷席。

有人泣,

為營步步步何及!

【注釋】

白雲山:在江西吉安縣東固鎮西南方。

飛將軍:《史記·李將軍列傳》,“廣居右北平,匈奴聞之,號曰漢之飛將軍。”

【題解】

蔣介石認為第一次大“圍剿”敗在“長驅直入”,因此第二次大“圍剿”改為“穩紮穩打,步步為營,緊縮包圍”。五月十六日,紅軍在吉安縣東固伏擊蔣軍公秉藩部二十八師。接著在十五天內,從西向東橫掃七百裏,五戰五勝,打破了第二次大「圍剿」。

【賞讀】

該詞創作於1931年,真實再現了反第二次大“圍剿”的戰鬥曆程。此詞雖同樣是寫戰爭場麵,但與《蝶戀花·從汀州向長沙》及《漁家傲·反第一次大“圍剿”》不同,它描寫了一次戰鬥的整個過程,比其它兩首要具體、詳細、正麵,而不像其它兩首那樣從大寫意出發,從一兩個側麵出發,從虛處傳神韻。在此我們可以看到作者猶若指揮作戰,可以駕輕就熟采用各種不同的藝術手法寫同一個題材,可實可虛,可輕可重,可大處著眼,可細處勾勒。

上闋寫反第二次大“圍剿”中的白雲山戰鬥。一開始就直接切入激戰畫麵,而且非常形象,仿佛白雲山上的白雲也按捺不住內心的憤怒,怒發衝冠,拍案而起,這屬擬人化的修辭方法,在此收到奇效。與此句工仗相對的第二句作了互為呼應,既然雲欲立,那自不消說,紅軍戰士更是殺聲震天,奮勇殺敵。前是“雲欲立”,後是“呼聲急”,一物一人,一景一心交相映襯,一浪高過一浪,迫人心急。

就在這個焦急的當口,高潮迭起、直趨向前,再次使用擬人手法,請看正義之師的確感天地泣鬼神,不僅有白雲助陣,而且連枯木朽株都在為紅軍拚命努力。上半闋最後二句使此戰勝利的高潮到達頂峰。相持激戰有了結果,讀者的心平複下來,這勝利兵貴神速,作者在此化典,沿用漢時名將飛將軍李廣來形容紅軍戰士,他們不懼刀槍如林直逼敵陣,仿佛從天而降,立馬得勝。

下闋用倒筆追敘反第二次大“圍剿”戰役的全過程。從寫輾轉作戰,到擴大勝果,直至最後一舉粉碎敵人的第二次大“圍剿”。其中“七百裏驅十五日”是寫實,從江西富田鎮到福建的建寧縣約七百裏,戰鬥從5月16日開始至5月30日結束。十五天中,紅軍邊打邊迂回挺進,總共五戰皆獲勝,行軍作戰七百裏。在這七百裏方圓之內,橫掃敵軍如卷席,共殲滅敵部三萬餘眾,繳槍二萬餘支,酣暢淋漓若下了一盤好棋,一舉破了第二次大“圍剿”。“驅”字十分形象地描寫了紅軍長驅禦敵無可抵擋的英雄氣概。

隨後,作者以山清水秀之景烘托出內心勝利的愉悅,仿佛在大戰中得閑暇,品評妖嬈江山,以日月天地之精氣貫通心靈,以逸待勞再行大戰,而且“贛水蒼茫閩山碧”同後一句“橫掃千軍如卷席”又形成巨大反差。作者內心大震蕩,筆法也是大起大落,所到之處隨意拾來無不是詞。最後兩句,是寫實,屬陡然急轉但又氣韻悠悠,以一個輕輕調侃,諷刺了敵人步步為營之戰術,這樣的結尾可謂異峰突起,耐人尋味。

全詞畫麵雄闊,語氣跌宕,風格豪壯,韻致無窮,生動概括了反第二次大“圍剿”戰役的全過程,堪稱是一首壯麗的史詩。

【談詞說史】

1930年10月,蔣介石集合7個師約10萬人的兵力,以國民黨江西省主席魯滌平為總司令,陸軍第18師中將師長張輝瓚為總指揮,對中央革命根據地進行大規模“圍剿”。主力近6個師於11月上旬由南昌西南的上高、高安、樟樹(今清江)等地分路向吉安、吉水、永豐、宜黃等地進攻。紅軍第一方麵軍約4萬人,在毛澤東親自指揮下,采取誘敵深入、積極防禦的戰略方針,以1個團牽製東麵源頭、洛口、頭陂等地之敵,以小部兵力牽製西麵進攻約溪之敵,主力於30日分路向龍岡之敵發起猛攻,晝夜激戰,俘國民黨總指揮張輝瓚以下9千人。後在東韶地區又將國民黨第五十師殲滅一半。餘敵紛紛潰退。中國工農紅軍第一次反“圍剿”戰爭取得勝利。

第一次反“圍剿”

1931年4月,蔣介石不甘心於第一次“圍剿”的失敗,糾集二十萬大軍,對蘇區發動了第二次大“圍剿”,從江西吉安到福建建寧,東西八百裏,布成一條弧形陣線,采用“緊縮包圍”的戰術,向蘇區步步進逼。毛澤東為第二次反“圍剿”的戰略行動作了精心的設計和部署,親自指揮中央紅軍,選擇進占富田之敵王金鈺、公秉藩為首戰對象,“從富田打起,向東橫掃”,先將紅軍主力集結隱蔽於吉安縣東固一帶,等待戰機,秘密埋伏二十五天。5月15日,王金鈺部脫離其富田陣地,分三路向東固進犯,16日進入紅軍伏擊圈,紅軍出其不意地發起攻擊,痛殲敵軍,並乘勝進擊,直指富田,經一天戰鬥,殲敵一整師。繼而迅即轉入戰略進攻,由富田而東,奮力橫掃,“十五天中,走七百裏,打五個仗,繳槍二萬餘,痛快淋漓地打破了‘圍剿’。”

第二次反“圍剿”

此詞創作於1931年夏,第二次反圍剿勝利之時。全詞氣勢雄偉,構思巧妙,語言生動形象,運用了具體描繪和概括敘述相結合的方法,首先通過景物的描繪歌頌了白雲山戰鬥的勝利,接著連用幾個動詞,準確地概述了“七百裏驅十五日”的情景,從而寫出了反第二次大“圍剿”的整個勝利,還采用對比的方法,生動地寫出根據地軍民同仇敵愾、驍勇善戰的氣勢,辛辣地諷刺了敵人軟弱無能、窘迫尷尬的狼狽,具有很強的感染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