學生隻有同工農兵結合才能成事
文章來源: yongbing19932024-04-28 07:05:06

學生隻有同工農兵結合才能成事

 

 

 

馬克思曾說過:“一切已死先輩們的傳統,會像夢魔一樣糾纏著活人的頭腦。”五四運動至今一百多年了,這場運動雖然過去了一百多年了,但其影響還時時顯現於現實的政治博弈中間,不同的政治力量都在爭取對它的解讀權。

五四運動之所以引人注目,很大程度上是因為大批青年學生作為運動先鋒的參與。青年學生運動隻有同工農兵結合才能成事。

舊中國人口的百分之九十是農民,農民孩子平均八九歲開始幹活,十四五歲就要結婚生子,然後在封閉的農村環境下度過自己的一生,魯迅筆下的閏土就是舊中國農民的典型代表。

清末十年新政過程中,政府大辦新式學堂,派遣留學生,由此產生了近代的學生群體,辛亥革命時期革命派的骨幹力量就是以留日學生為主的知識分子。

清政府為了自救而培養的學生,最終成為了自己的掘墓人中的一員,這就是曆史無情的辯證法。辛亥革命後,毛周一代90後青年,就讀新式學堂的就更多了,他們成為了以反帝愛國為旗幟的五四運動的先鋒力量,為中國共產黨的成立做了思想上、幹部上的準備。

在一二九運動中,麵對日本法西斯的侵略,學生們爆發了第二次大規模的示威遊行,掀起了抗日救國的新高潮。

1939年,毛主席在紀念五四運動二十周年的講話《青年運動的方向》中講到:“中國反帝反封建的人民隊伍中,有由中國知識青年們和學生青年們組成的一支軍隊。這支軍隊是相當的大,死了的不算,在目前就有幾百萬。”中國共產黨的領導層可以說都基本來自於五四和一二九兩代進步學生。一代代進步學生們前赴後繼,發出了時代的最強音。

需要特別注意的是,以上所說的學生不僅包括大學生,還包括中學生,一二九運動的學生領袖中就有郭明秋這樣的中學生,甚至有的人說一二九運動是中學生領導了大學生。學生在現代社會的特殊作用,體現在他們是一個獨特的社會階層。

1925年,毛主席在《中國社會各階級的分析》一文中,曾把“中學生”列為小資產階級的五個知識階層之一,與中小學教員、小員司、小事務員、小律師並列。後來,1939年毛主席在《中國革命和中國共產黨》中對此有一個解釋,毛澤東說:“知識分子和青年學生並不是一個階級或階層。但是從他們的家庭出身看,從他們的生活條件看,從他們的政治立場看,現代中國知識分子和青年學生的多數是可以歸入小資產階級範疇的。”

從毛主席的論述中,我們可以看出一點,劃分階級要以生產關係為基礎,但也要綜合考慮其所處的社會關係。毛主席講到了家庭出身和生活條件,比如很多學生的收入來自家庭,可以說是一種二次分配,所以不能單純地說學生是哪個階級的,但在舊中國,如果能上中學、大學,普遍應該來自富農或小商人家庭及以上,說他們是小資產階級是從他們所處的社會關係角度上看的。

接下來,毛主席講到了知識分子和青年學生的經濟地位和政治態度:“數十年來,中國已出現了一個很大的知識分子群和青年學生群。在這一群人中間,除去一部分接近帝國主義和大資產階級並為其服務而反對民眾的知識分子外,一般地是受帝國主義、封建主義和大資產階級的壓迫,遭受著失業和失學的威脅。因此,他們有很大的革命性。”這裏講到了在社會階級結構中,屬於小資產階級範疇的青年學生也受著剝削壓迫,因此是一支革命的隊伍。

第三,毛主席講到了他們在辛亥革命後曆次政治運動中發揮的作用:“他們或多或少地有了資本主義的科學知識,富於政治感覺,他們在現階段的中國革命中常常起著先鋒的和橋梁的作用。辛亥革命前的留學生運動,一九一九年的五四運動,一九二五年的五卅運動,一九三五年的一二九運動,就是顯明的例證。尤其是廣大的比較貧苦的知識分子,能夠和工農一道,參加和擁護革命。馬克思列寧主義思想在中國的廣大的傳播和接受,首先也是在知識分子和青年學生中。革命力量的組織和革命事業的建設,離開革命的知識分子的參加,是不能成功的。”

緊接著,毛主席講到了知識分子的缺點和解決辦法:“但是,知識分子在其未和群眾的革命鬥爭打成一片,在其未下決心為群眾利益服務並與群眾相結合的時候,往往帶有主觀主義和個人主義的傾向,他們的思想往往是空虛的,他們的行動往往是動搖的。因此,中國的廣大的革命知識分子雖然有先鋒的和橋梁的作用,但不是所有這些知識分子都能革命到底的。其中一部分,到了革命的緊急關頭,就會脫離革命隊伍,采取消極態度;其中少數人,就會變成革命的敵人。知識分子的這種缺點,隻有在長期的群眾鬥爭中才能克服。”

毛主席的這段話具有何等的現實意義!學生在現行教育製度下是專門讀書的,所以社會上一般把學生叫做“讀書的”,當下90後一代人平均接受教育的年限已達15年,他們人生最美好的時候都是在校園裏度過的,不用擔心基本生活的他們有對國家命運的思考,有對個人前途的彷徨迷茫,有困惑焦慮,有對黑暗與不公的不滿,就是毛主席說的“富於政治感覺”。

但是因為脫離社會,不從事生產,所以他們的思想往往是空虛的,行動往往是動搖的,思想空虛體現在很多時候無所事事,耽於幻想,心態消極,性格軟弱,行動動搖體現在從“左”跳到右,從盲動主義到取消主義,等等。學生具有雙重特點,一方麵是具有樸素的社會正義感和對弱者的同情,另一方麵是毛主席說的“缺乏徹底性,帶有投機性”,“其中一部分,到了革命的緊急關頭,就會脫離革命隊伍,采取消極態度;其中少數人,就會變成革命的敵人”。

知識分子的這種缺點,隻有在長期的群眾工作中才能克服,事實也是這樣。毛主席在《青年運動的方向》中說:“革命的或不革命的或反革命的知識分子的最後的分界,看其是否願意並且實行和工農民眾相結合。”願意並且實行與工農民眾的結合,是徹底改造自身的方式,這是毋庸置疑的,但這種結合怎麽理解呢?我認為,不能理解成隻有直接做工做農,甚至變成工人農民,才能叫結合,那樣革命導師馬克思、恩格斯、李大釗、魯迅可以說都沒有“結合”過。這種結合應該理解為知識分子和青年學生要在思想感情上徹底完全地站在工農立場上,在行動上支持群眾的正義鬥爭,並且與群眾一道為改變一切不公正不合理的狀況而奮鬥。結合的方式千萬種,隻要能夠直接或間接地加入工農群眾的隊伍,改造自我,在改造自我的進程中促進他們的團結與進步,都是可能的結合方式。

恩格斯在對英國工人階級狀況進行調查時說的:“我願意在你們的住宅中看到你們,觀察你們的日常生活,同你們談談你們的狀況和你們的疾苦,親眼看看你們為反抗你們的壓迫者的社會的和政治的統治而進行的鬥爭。我是這樣做了。我拋棄了社交活動和宴會,拋棄了資產階級的葡萄牙紅葡萄酒和香檳酒,把自己的空閑時間幾乎都用來和普通的工人交往;對此我感到高興和驕傲。”

恩格斯通過觀察和研究的方式寫出了《英國工人階級狀況》,揭露了資本主義的罪惡,喚醒了麻木的人們,鼓舞了無產階級的鬥誌,這就是他的一種結合方式。毛主席小時候做過農活,但那並不意味著他與農民結合在一起了,因為那個時候的毛主席隻是對農民同情憐憫,並沒有在立場感情上完全站在貧苦農民這邊。1927年初,毛主席在湖南鄉下考察農民運動的時候,雖然沒怎麽直接幹農活,卻為農民運動的正當性大聲疾呼,創作宏文,可以說是與農民結合在一起了。

最後,學生的未來是什麽呢?那就是最終要消滅建立在階級社會基礎上的脫離勞動的學生階層。毛主席晚年在“五七指示”中提出了這一構想:“隻要在沒有發生世界大戰的條件下,軍隊應該是一個大學校,即使在第三次世界大戰的條件下,很可能也成為一個這樣的大學校,除打仗以外,還可做各種工作……學生也是這樣,以學為主,兼學別樣,即不但學文,也要學工、學農、學軍,也要批判資產階級。學製要縮短,教育要革命,資產階級知識分子統治我們學校的現象,再也不能繼續下去了。”

毛主席說的意思是,學生不應該專門讀書,讀死書,死讀書,要縮短教育年限,要把學生轉變成勞動者的一部分,這是消滅腦體差別進而消滅階級的一個重要方麵。換言之,在消滅階級的人類曆史過程中,學生這個脫離勞動、專門讀書的特殊的社會群體會隨著腦體差別的消失而消失。教育將與生產勞動結合在一起,小學高年級就開始半工半讀,帶有壓迫性質的考試製度也將取消,人類自由而全麵的發展就將從學校開始實現。那個時候的學校將不是統治階級進行規訓的場所,而是無比美好的共產主義社會的一部分。

1967年,針對當時的形勢,毛主席借點評五四人物表達了對年輕人的期待,他說:“五四運動的右翼是胡適,後來他成了美帝的走狗,五四運動的陳獨秀也成了反革命。當時的李大釗,寫的文章也不多,但他埋頭工作,後來成為革命的左派。還有魯迅,當時他重視社會調查,獨立思考,後來成為偉大的馬克思主義者。我們要從曆史當中吸取教訓,不做曇花一現的人物,要埋頭工作,善於思考,密切聯係群眾。中國曆次的革命及我們親身經曆的革命,真正有希望的人是能想問題的人,不出風頭的人,現在大吵大鬧的人,一定要成為曆史上曇花一現的人物。”願同誌們多想問題,少出風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