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中國進步快速發展的製度基礎
文章來源: yongbing19932024-04-20 10:14:57

新中國進步快速發展的製度基礎

 

 

舊中國淪為了半殖民地半封建社會,帝國主義的侵略和封建主義的統治是近代中國貧窮落後的總根源,不推翻帝國主義和封建主義的統治,什麽國家富強、民族振興、人民幸福,都無從談起。毛澤東中國共產黨的新民主主義革命的曆史任務就是推翻帝國主義的統治,爭取民族獨立;推翻封建主義的統治,爭取人民解放。為實現國家繁榮富強和人民共同富裕掃清障礙,創造必要前提。新民主主義革命勝利的直接結果就是建立了中華人民共和國。

這就是新民主主義革命的勝利為當代中國的發展確立的最根本的政治前提。這也就是毛澤東在1954年第一屆全國人民代表大會第一次會議的開幕詞中所說的:“領導我們事業的核心力量是中國共產黨,指導我們思想的理論基礎是馬克思列寧主義。” 什麽樣的政治前提決定什麽樣的製度基礎。而這樣的政治前提,決定了新中國的走向一定是社會主義,我們一定要在中國建立起社會主義製度。

新中國建立後,有兩個群體的心態尤其值得關注——民族工商業者和農民,他們對政策的接受、理解、認同與否在相當程度上決定著經濟領域的社會主義改造是否能夠順利進行。我們首先來看民族工商業者的心態。

1956年1月初,北京市首先宣布在全市範圍內實現全行業公私合營。隨後,上海、天津、廣州、武漢等50多個大中城市相繼宣布實現全行業公私合營。到1956年底,全國實行公私合營的工業企業戶和商業戶分別占到私營工業戶和私營商業戶的99%和82.2%,全行業公私合營順利實現。

說完了民族工商業者,再來看農民。運用和平的方法、合作化的途徑改造小農經濟是馬克思主義的一個基本原則。個體農業是小農經濟,不適應社會主義工業化建設的需要,必須要將其改造成為社會主義的集體經濟,但是,農民是勞動人民的一部分,因此,在改造的方式上,決不能采取暴力的方式,而必須采取和平的方式、自願的方式。

中國農民正是因為辦合作社能夠增產受益,從而深深地體會到隻有合作化、集體化才是走向共同富裕的真正出路,這是當時合作化運動能夠得到廣大農民支持的根本原因,這也是中國農民選擇社會主義的重要原因。

中國農村在發展穩定的氣氛中完成了從幾千年的分散個體勞動向集體所有、集體經營的曆史轉變,這是中國曆史上一次偉大的社會變革和社會進步。至於在土地等生產資料集體所有製的基礎上,如何采取更加有利於調動農民積極性的經營方式和組織形式,則是需要長期探索才能解決的。

到1956年,隨著社會主義改造的基本完成,社會主義公有製基本上取代了生產資料私有製,社會主義的基本經濟製度在中國全麵地建立起來了。這是中國進入社會主義社會的最主要標誌。

1954年9月,第一屆全國人民代表大會召開。毛澤東致開幕詞,劉少奇作關於中華人民共和國憲法草案的報告,周恩來作政府工作報告。一屆人大的召開和《中華人民共和國憲法》的頒布,結束了由中國人民政治協商會議代行全國人民代表大會職權、由《共同綱領》代替《中華人民共和國憲法》的過渡狀態。憲法及其所確立的人民民主專政的國家製度和人民代表大會的政治製度,成為中國逐步過渡到社會主義的法律和政治保證,也從此成為中國社會主義的根本政治製度。

在新民主主義革命時期就已基本形成的中國共產黨領導的多黨合作和政治協商格局,在1954年一屆人大後,逐步發展成為我國的一項基本政治製度。

《共同綱領》確立的民族區域自治製度在新民主主義向社會主義過渡時期得到了發展,成為我國的一項基本政治製度。在中國漫長的曆史上經曆過無數風雨的民族問題,終於找到了一條和平、民主的解決之路。

思想文化領域,在社會主義改造和工業化建設的同時,開展了對資產階級唯心主義的批判,確立了馬克思列寧主義在思想文化領域的指導地位。

由此我們看到,中國的社會主義製度包括經濟領域、政治領域以及文化領域等多個方麵。

政治前提和製度基礎本身就有內在的曆史邏輯關係。如果不完成反帝反封建民主革命任務,就無法確立中國共產黨的領導,也不可能確立馬克思列寧主義的指導地位,我們就不可能真正走上社會主義道路,更不可能建立整個社會主義基本製度。他們是一個曆史承繼關係。沒有前者就沒有後者,沒有後者就沒有後後者。

在《農村《初級社》到《人民公社》》一文中講農民問題。《《公私合營》複仇《工人下崗》》一文講了工商業進行的改造。下麵講講:新中國進步和發展的製度基礎中,對手工業的改造。

在對農業、工商業進行改造的同時,對手工業的改造也同步進行並順利完成。

1956年社會主義改造的基本完成,在中國實現了生產資料所有製的深刻變革。農民、手工業者個人所有的小私有製,基本上轉變為勞動群眾集體所有製。資本家所有的資本主義私有製,基本上轉變為國家所有製即全民所有製。

在國民收入中,1956年同1952年相比,國營經濟的比重由19.1%上升到32.2%。合作社經濟由1.5%上升到53.4%、公私合營經濟由0.7%上升到7.3%。

與此相對應,個體經濟由71.8%下降到7.1%,私人資本主義經濟由6.9%下降到接近於零。社會主義公有製經濟的比重總共達到92.9%。

在工業總產值中,1956年同1952年相比,社會主義國營工業的比重由56%上升到67.5%,國家資本主義工業由26.9%上升到32.5%,資本主義工業則由17.1%下降到接近於零。

在社會商品零售總額中,國營商業和供銷合作社商業由42.6%上升到68.3%,國家資本主義商業和由原來小私商組成的合作化商業由0.2%上升到27.5%,私營商業由57.2%下降到4.2%。

就是說,在整個國民經濟中,全民所有製和勞動群眾集體所有製這兩種社會主義公有製形式,已占居絕對優勢的地位。

這種所有製結構的根本性變化,表明社會主義的經濟基礎已經在中國初步建立起來。這是一個重大的曆史事件。

對農業、手工業和資本主義工商業的社會主義改造的曆史貢獻,必須給以充分的肯定。

首先,它基本消滅了生產資料私有製的人剝削人的製度,建立了以生產資料公有製和按勞分配為主要形式和特點的社會主義的經濟製度,同新中國成立初期建立的工人階級領導的人民民主專政的社會主義的政治製度一起,使社會主義製度在中國得到了確立,從而實現了幾千年來最偉大最深刻的社會變革,創造和奠定了中國進步和發展的基礎。

其次,作為一場涉及億萬人民的最困難最複雜的社會製度的大變革,它不但沒有造成通常難以避免的大的社會動蕩和對社會生產力的破壞,而且,還促進了全國各族人民的團結和社會生產力的發展。

這段時期,經濟發展比較快,經濟效果比較好,重要經濟部門之間比例比較協調。市場繁榮,物價穩定。人民生活顯著改善。這是值得充分肯定的。

最後,三大改造創造了一係列從低級到高級的改造形式,走出了一條有中國社會主義改造道路,豐富和發展了馬克思主義關於社會主義改造的理論。

特別是對資本主義工商業的社會主義改造,利用各種形式的國家資本主義,把對企業的改造和對人的改造結合起來,成功地實現了馬克思列寧曾設想過的對資產階級的和平贖買政策,並把資本家改造成為自食其力的勞動者,這是一個偉大的勝利。

對於三大改造的曆史貢獻,對資本家的社會主義改造,是采取贖買的政策,不是剝奪的政策。

所以中國消滅資產階級,搞社會主義改造,非常順利,整個國民經濟沒有受任何影響。社會主義改造是搞得成功的,很了不起。這是毛澤東對馬克思列寧主義的一個重大貢獻。

建國後在搞社會主義方麵,最成功的是社會主義改造。那時,在改造農業方麵共產黨提倡建立互助組和小型合作社,規模比較小,分配也合理,所以糧食生產得到增長,農民積極性高。

對資本主義工商業,共產黨采取贖買政策,一方麵把它們改造成公有製,另一方麵也沒有損害國民經濟的發展。

共產黨長期允許手工業的個體經濟存在,根據自願的原則,其中大部分組織成合作社,實行集體所有製。根據中國自己的特點采用這些方式的,所以幾乎沒有發生曲折,生產沒有下降還不斷上升,沒有失業,社會產品是豐富的。

在一個幾億人口的大國中比較順利地實現了如此複雜、困難和深刻的社會變革,促進了工農業和整個國民經濟的發展,這的確是偉大的曆史性勝利。

中國是在20世紀50年代初的國際和國內的曆史環境下進行三大改造運動的,中國共產黨對“什麽是社會主義、怎樣建設社會主義”的認識,不能不帶有那個年代的曆史局限,也不能不受當時蘇聯的社會主義理論和實踐的影響。

總之,20世紀50年代中國經濟和中國曆史的全局而論,對社會主義的選擇是不可避免的。社會主義基本製度的建立,是中國曆史上最深刻最偉大的社會變革,是中國今後一切進步和發展的基礎。

中國在五十年代確立了社會主義製度。中國的一切成就都應歸功於這兩座裏程碑。這是無可非議的。

合營企業對於企業原有的實職人員,一般應當參酌他們原來的情況量材使用,使他們各得其所。應當教育和幫助他們認真地工作,積極地進行自我教育和自我改造,爭取為國家建設貢獻更多的知識和才能。對於工程技術人員和其他專門家,隻要他們“誠實工作,通曉本業並酷愛本業”(列寧),就應當充分加以愛護,重視他們的意見,幫助他們正確地發揮專長,並且通過他們的生產和技術的實踐,耐心地幫助他們進行自我教育,逐步克服資產階級的影響和習慣。

合營企業對於在原企業中有勞績但已喪失工作能力的實職人員,可以參照勞保條例或采用其他辦法,給以適當照顧。

有些企業在準備公私合營的時候,資本家任意安置私人;對於這種行為,應當加以批判和防止。

企業合營前的資本家代理人繼續在合營企業中擔任實職的,如果擔任了私方代表,他們的生、老、病、死、傷、殘等問題,由合營企業比照勞保條例的標準給以適當的物質保障,這項費用可列作合營企業的開支;如果不是擔任私方代表,可以享受一般職工的勞保待遇。

通過新民主主義革命建立新中國,確立社會主義基本製度是意義深遠的革命。大家想一想,如果沒有中國共產黨去推翻帝國主義在中國的統治,沒有推翻三座大山的話,那麽中國依然在半殖民地半封建社會當中掙紮,後麵哪談今天的發展呢?沒有革命勝利確立中國共產黨的領導,何談什麽社會主義製度的建設。沒有前期毛澤東時代這三十年的社會主義建設奠定製度基礎,哪來今天的中國走資派特色資本主義的經濟發展?讓走資派去改革開放試試?去非洲國家試試?

社會主義革命的目的是為了解放生產力。在社會主義改造基本完成後,中國人民麵臨的主要任務就是進一步推進工業化、現代化建設,為實現國家的繁榮富強和人民的共同富裕而奮鬥。而社會主義製度的全麵確立,為推進中國的工業化、現代化事業,為中國以後一切的進步和發展奠定了根本的政治前提和製度基礎。

毛澤東時代是中國現代工業革命時代。1950年代初期,中國從較比利時還要弱小的工業基礎起步,到毛澤東時代結束時,長期被恥笑為“東亞病夫”的中國已經躋身於世界前六大工業國家之列。

從1952年到1978年的25年中,中國的國民收入增長了五倍,從600億元增加到3000億元人民幣,其中工業產值增長的比例最大。以人均計算為基礎,國民收入的指數(按照不變價格計算)從1949年的100(1952年為160)增加到1957年的217,1978年達到440。

在毛澤東時代的最後20年,即1957年到1975年(毛澤東的繼承者走資派對這一時期評價最低),即使把大躍進造成的損失也考慮在內,在這個人口增長最快的時期裏,中國的人均國民收入增長了63%,總量翻了一番多。

當下中國取得的所有成績都是有曆史淵源的,今天中國特色資本主義進入新時代,是幾千萬革命先烈拋頭顱灑熱血,是廣大底層工人農民和眾多富家子女經過血與火的洗禮換來的,來之不易,所以中華民族的子孫後代要倍加珍惜,所確立的中國共產黨《全心全意為人民服務》的原則要不要繼續堅持革命?隻有這樣中華民族才能更好地沿著中國共產黨《全心全意為人民服務》的正確的方向前進,更好地為實現中華民族為建設社會主義實現共產主義而奮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