孫中山四十三天蔣介石二十二年
文章來源: yongbing19932024-03-19 07:32:04

孫中山四十三天蔣介石二十二年

 

 


1912年元旦,孫中山宣誓就職《中華民國》臨時大總統,1912年2月13日孫中山向臨時參議院提出辭去《中華民國》臨時大總統職。共四十三天。孫中山的《中華民國》己亡。取而代之的是袁世凱已改國號為《北洋政府》。

代表中國參加第一次世界大戰和巴黎和會的即是《北洋政府》。

《北洋政府》的國旗為紅黃藍白黑五色旗,象征五族共和之意。國歌為取自尚書大傳虞舜篇的《卿雲歌》,其中名句:“日月光華,旦複旦兮”。

《北洋時代》《五色旗》從1912年到1928年。

蔣介石國民黨的《中華民國》是從1928年到1949年亡國。在中國大陸蔣介石國民黨的《中華民國》共二十二年。

蔣介石國民黨的《中華民國》的國旗是:青天白日滿地紅。至今。

1927年4月18日,蔣介石國民黨的《中華民國》的定南京為首都。


真正的《中華民國》的曆史是:1912年元旦,孫中山宣誓就職,定國號為中華民國,改用陽曆,以1912年為民國元年,以五色旗為國旗。

《中華民國》的國慶日:《雙十節》是以1911年10月10日革命黨人發動成功武昌起義,並在隨後的兩個多月帶動中國各地的革命響應。

12月29日,清朝原有的22個行省中業已獨立的17個省,派出代表,推選剛剛返國的孫中山先生為《中華民國臨時大總統》。

1912年1月1日,孫中山宣誓就職,亞洲第一個資產階級民主共和國——中華民國正式成立。

1912年1月至3月中華民國臨時政府以《中華民國臨時約法》為臨時憲法,南京為臨時首都。

2月12日,在清朝內閣總理大臣袁世凱等大臣的勸說下,宣統帝溥儀的兼祧母後(即溥儀的伯母)隆裕太後發布退位詔書,“將統治權公諸全國,定為共和立憲國體”……“為一大中華民國”。

至此,《中華民國》正式取代與繼承《大清帝國》。

1912年2月13日孫中山被迫向臨時參議院提出辭職。臨時參議院選袁世凱任臨時大總統,首都遷至北京。孫中山的《中華民國》己亡。

此後至1928年間稱為《北洋時期》,該時期的中華民國政府也稱為《北洋政府》。孫中山的《中華民國》已改國號為《北洋政府》。

代表中國參加第一次世界大戰和巴黎和會的即是《北洋政府》。

《北洋政府》的國旗為紅黃藍白黑五色旗,象征五族共和之意。國歌為取自尚書大傳虞舜篇的《卿雲歌》,其中名句:“日月光華,旦複旦兮”。

《北洋時代》《五色旗》從1912年到1928年。

南京臨時政府正式遷京後,以袁世凱為首的北洋軍閥政權建立起來。袁世凱對內鎮壓孫中山的國民黨,對外出賣國家主權,孫中山號召武力討袁,史稱孫中山的“二次革命”發生了。由於孫中山的國民黨力量渙散,北洋軍力量強大,孫中山的“二次革命”很快失敗。袁世凱鎮壓“二次革命”後,開始了複辟帝製的活動。孫中山再次組織武力討袁,孫中山的護國運動爆發,袁世凱被迫取消帝製,在絕望中死去。

袁世凱死後,中國出現了軍閥割據的局麵。徐州軍閥張勳以調停“府院之爭”為名,進北京擁戴溥儀複辟,史稱"張勳複辟"。但複辟醜劇隻持續了短短的12天。段祺瑞再次執政後,拒絕恢複《中華民國臨時約法》和召集國會。為維護共和製度,孫中山倡導了護法運動,但不久也失敗了。

隨著中國資本主義經濟的進一步發展,資產階級強烈要求在中國實行資產階級的民主政治,反對封建軍閥的統治,新文化運動應運而生了。1915年,陳獨秀在上海創辦《新青年》,成為新文化運動興起的標誌。“民主”和“科學”是新文化運動提出的口號。新文化運動在社會上掀起了一股思想解放的潮流。俄國十月社會主義革命勝利後,李大釗宣傳十月革命,在中國第一次舉起了社會主義的大旗,從而使新文化運動有了新的發展。

五四運動後,馬克思主義在中國傳播開來,成為新思潮的主流。一批先進分子把馬克思主義同中國工人運動初步結合起來。1920年,共產主義小組在各地相繼建立,1921年,中共一大召開,中國共產黨誕生了。1922年,中共二大製定了民主革命綱領,為中國革命指明了方向。

孫中山的國民黨和新成立的中國共產黨聯合進行北伐與統一中國。

1923年的“二七慘案”,使中國共產黨認識到,僅僅依靠工人階級的力量是不夠的,隻有團結一切可以團結的力量,才可能把中國革命引向勝利。為此,中國共產黨決定同孫中山領導的國民黨合作,建立革命統一戰線。

1924年1月,中國國民黨在廣州舉行第一次全國代表大會。國民黨“一大”的召開標誌著國共兩黨合作的實現和革命統一戰線的正式建立。在中國共產黨和蘇聯的幫助下,國民黨在廣州黃埔建立了陸軍軍官學校即黃浦軍校,為建立國民革命軍奠定了基礎。

孫中山的國民黨一大後,全國反帝反封建的國民大革命運動迅速開展起來,廣東革命政府還創辦了培養農民運動骨幹的講習所。兩次東征陳炯明後,廣東革命根據地得到了鞏固和統一。第一次東征後,國民政府在廣州成立,並將所屬軍隊編為國民革命軍。

為了打倒帝國主義,推翻軍閥統治,統一中國,國民政府於1926開始了北伐。北伐軍勝利進軍,不到半年打到長江流域。北伐戰爭得到了工農運動的大力支援。北伐戰爭的勝利又推動了工農運動的高漲。

1926年10月至1927年3月間,上海工人發動了三次武裝起義,並取得了勝利。

1925年3月孫中山逝世後,國民黨右派加緊爭奪革命領導權。

1927年4月,蔣介石在上海發動了“四一二”反革命政變。

1927年7月15日,汪精衛在武漢發動“七一五”反革命政變,第一次國共合作破裂。

這期間,以陳獨秀為代表的中共中央犯了右傾投降主義錯誤。國民革命失敗。

蔣介石國民黨對中國共產黨人的大屠即“四一二”反革命政變後,蔣介石國民黨在南京又重新建立的國民政府叫《中華民國》。

蔣介石國民黨的《中華民國》是從1928年到1949年亡國。蔣介石國民黨的《中華民國》共二十二年。

蔣介石國民黨的《中華民國》的國旗是:青天白日滿地紅。至今。

1927年4月18日,蔣介石國民黨的《中華民國》的定南京為首都。

1928年,蔣介石國民黨的《中華民國》的國民政府舉行“北伐”,占領北京,奉係軍閥張作霖退到關外,在皇姑屯被日本關東軍陰謀炸死。年底,張學良宣布“東北易幟”,服從國民政府。國民政府形式上統一了全國。

蔣介石國民黨的《中華民國》的國民政府占領北京後,將北京改為北平,置北平特別市。國民政府所用之“青天白日滿地紅”國旗取代北洋政府的五色國旗(其後東北易幟),並訂於國府的《訓政時期約法》中。“約法”相當於憲法。卿雲歌亦停用,改以1924年孫中山在黃埔軍校開訓典禮所撰訓辭“三民主義,吾黨所宗;以建民國,以進大同。谘爾多士,為民前鋒;夙夜匪懈,主義是從。矢勤矢勇,必信必忠;一心一德,貫徹始終”為國歌。

根據1924年國民政府建國大綱,“軍政”時期在1928年北伐成功、全國統一後結束,“訓政”時期開始。

由於國共內戰繼續,以及日本侵華,直到1946年方訂定中華民國憲法並於1947年頒行,訓政時期始告結束。

1936年5月擬定“五五憲草”預備正式立憲。後因中日戰爭爆發,立憲遂向後拖延。

當時國民政府主席為林森(1932年-1943年),行政院長為汪精衛(1932年-1935年),軍事委員會委員長為蔣介石(1932年-1946年) 。

汪精衛因屢遭國民黨內壓力,後出亡河內,與日本接觸,應允反共,停止抗日,於1940年在南京另組一個《汪偽國民政府》。該《汪偽國民政府》僅獲教廷、意大利、納粹德國、偽滿洲國的承認。汪精衛於1944年病死東京。

抗日戰爭時期的1931年9月18日,日本發動九一八事變,從東北地區開始了局部侵華。

1937年7月7日,日軍中國駐屯軍一部製造“盧溝橋事變”,中國軍隊奮起還擊,全國抗日戰爭爆發。8月13日,日軍在上海製造“虹橋機場事變”,蓄意擴大侵華戰爭規模,國民政府被迫對日作戰,“八一三”淞滬會戰爆發。9月下旬,國民黨中央通訊社公布《中國共產黨為公布國共合作宣言》,抗日民族統一戰線正式形成,中國全民族的抗戰開始。

抗戰初期,國民政府在正麵戰場組織多次大規模戰役,抗擊日本侵略者,但實行的是一條片麵抗戰的路線,喪失了大片國土。

中國共產黨實行的是全麵抗戰的路線,執行持久抗戰的方針,八路軍、新四軍深入敵後,建立抗日根據地,開辟敵後戰場,廣泛開展遊擊戰爭,與正麵戰場互相配合,抗擊日軍侵略,為中國人民取得抗日戰爭的勝利,為世界人民取得反法西斯戰爭的最終勝利,做出了巨大的貢獻。

1944年,解放區軍民開始局部反攻。1945年4月,中國共產黨七大召開。8月8日,蘇聯對日宣戰。8月9日,毛澤東發出“對日寇的最後一戰”的號召,抗日戰爭進入大反攻。

1945年8月初,美國在日本廣島與長崎先後投下核武器,日本天皇於8月15日宣布無條件投降。日本帝國於9月2日向盟國簽訂投降書,接受《開羅宣言》及《波茨坦宣言》規定、歸還占領之外國領土。遂即“偽滿洲國”瓦解,汪精衛政府覆亡,台澎諸島後由中華民國進行接收。

解放戰爭時期,1946年1月政治協商會議在重慶召開,政治協商會議通過了有利於人民的決議,受到全國人民的歡迎。國民黨雖然也宣布批準政協決議,但提出許多保留條件。接著,在3月間召開的國民黨六屆二中全會上則公然不承認政協會議的約束力,繼續鼓吹一黨專政。同時對全國人民要求遵守政協決議和反對內戰的活動橫加破壞鎮壓,製造了“較場口事件”、“李聞血案”及“下關慘案”等流血事件。

1946年5月,國民政府從重慶還都南京,國共談判也轉到南京舉行。蔣介石借口共產黨拒絕從蘇北、皖北等地撤退,公然調集二十萬軍隊,於6月大舉圍攻以宣化店為中心的中原解放區,發動全麵內戰。

1949年4月21日,中國人民革命軍事委員會主席毛澤東和中國人民解放軍總司令朱德發布向全國進軍令。 百萬雄師強渡長江, 摧毀了國民黨軍的防線,於23日解放南京。

《中華民國》在大陸最後一屆反動政府垮台,宣告國民黨在大陸二十二年統治的結束。蔣介石的《中華民國》亡國。

接著,解放軍攻占上海、 杭州、 南昌、武漢等城市,共殲滅國民黨軍四十三萬餘人,取得了渡江戰役的勝利。殘餘的國民黨軍隊紛紛退向兩廣、西南、西北及台灣等地。

蔣介石從幕後走到前台,在廣州成立國民黨非常委員會,直接掌握軍政大權,後又退到四川,企圖負隅頑抗。為了徹底消滅國民黨反動派,人民解放軍分路展開追殲戰,席卷兩廣、福建、西南及西北地區。在人民解放軍勝利進軍的形勢下,綏遠、新疆、湖南、雲南等省的國民黨軍政人員通電起義。蔣介石帶領餘部逃往台灣島。

根據《關於正確使用涉台宣傳用語的意見》對1949年10月1日之後的台灣地區政權,應稱之為“台灣當局”或“台灣有關方麵”、“台灣方麵”,不使用《中華民國》,也一律不使用《中華民國》紀年。

《關於正確使用涉台宣傳用語的意見》:

1.對1949年10月1日之後的台灣地區政權,應稱之為“台灣當局”或“台灣有關方麵”“台灣方麵”,不使用“中華民國”,也一律不使用“中華民國”紀年。

 2.不使用“台灣政府”一詞。不直接使用台灣當局以所謂“國家”“中央”“全國”名義設立的官方機構名稱,即台所謂“一府”(“總統府”)、“五院”(“行政院”“立法院”“司法院”“考試院”“監察院”)及其下屬機構,如“內政部”“行政院新聞局”等,可用台灣“有關當局”、台灣當局“主管部門”“主管機關”代替。如對“台灣行政院”可稱其為“台灣行政主管部門”或“台灣行政當局”,對“台灣各部”可稱其為“台灣某某主管部門”,如“行政院新聞局”可稱其為“台灣新聞主管部門”。特殊情況報道中不得不直接稱呼上述機構時,必須加引號,我廣播電視媒體口播時則需加“所謂”一詞。

3.不直接使用台灣當局以所謂“國家”“中央”“全國”名義設立的官方機構中官員的職務名稱,可稱其為“台灣知名人士”“台灣政界人士”或“××先生(女士)”。台灣市級及市級以下(包括台北市、高雄市)的機構名稱及人員職務,如市長、縣長、議長、議員、鄉長、鎮長,縣民政局、市教育局等,在相關新聞報道中,原則上可以直接稱呼。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