到底是誰解決了中國人的吃飯問題?
文章來源: yongbing19932017-08-25 09:43:55

到底是誰解決了中國人的吃飯問題? 

作者: 青青子矜 

幾十年來,由於有些別有用心的人的惡意誤導,很多人一直誤以為是農村集體經濟的解散、以家庭為單位的個體承包製的興起解決了中國的糧食 問題。 人民網登載署名丁剛的文章《人民時評:有一種成就叫解放》,更是全麵抹殺毛澤東時代解決中國人吃飯問題的巨大成就,"溫飽問題困擾中國人多少年?具體的時 間長度,恐怕曆史學家也不一定能說清楚。但改革開放不過幾年的時間,這個問題就基本解決了。它似乎來得太容易,太順手,以至於我們可能不會坐下來仔細想想 其中的緣由。" 

其實,稍微深想一想,就可以看出這種觀點的荒謬:沒有毛澤東時代奠定的堅實的農業基礎,改開何談幾年解決幾千年的吃飯問題?此種觀點 實在幼稚可笑!毛澤東之前的民國,中國實行的就是土地私有化的個體"承包"製,那時人口隻有4億,這片貧瘠的土地就已經無法供養,饑民遍野。在這樣的經濟 背景下,革命才有機會發展了起來。這說明,農村的家庭承包製並不能解決中國的吃飯問題。 

毛澤東執政期間,中國的人口逐漸從4億增加到了8億。解決如此眾多的人口的生存問題,一直是毛澤東關注的重點。在沒有任何基礎,在沒有大型機械的條件下,解放之初,僅用了不到十年的時間徹底治理了中國的大江、大河,沿海修築海提,從根本上解決了中國的洪澇災害。 

上個世紀60年代,鑒於3年自然災害,主要是旱災,毛澤東提出了"水利是農業的命脈",全國各地大搞農田基本建設,興修了5萬多座大中小型水庫和數十萬公裏的灌溉水渠,根本上解決了主要產糧區的旱災問題。 

解決旱澇災害為糧食的穩步增產創造了基本條件,但是,大幅度的糧食增產還需要科技的因素,具體講就是:優良品種的培育推廣和化肥的普遍使用。 

眾所周知,劃時代的雜交水稻培育成功發生於毛澤東時代的1974年,小麥優良品種的培育也始於這個時代。這些優良品種,一下子使糧食 產量提高了30% 以上。因為大麵積育種需要一個過程,其推廣應用也就正好處在了毛澤東去世後的1979到1985年,這期間隨著推廣麵積的逐年擴大,中國糧食總產量幾乎年 年大幅增長。 

這期間糧食大幅度增產,也包括化肥推廣應用的效果。化肥非常重要,今天的朝鮮就是因為化肥不足,導致食品短缺。而中國化肥生產也是毛 澤東時代奠定的基礎。早在中美關係改善以前,中國就發展了一些化肥生產企業,但是產量遠遠不夠,我印象深刻的是,那時為了彌補化肥供給不足,普遍使用氨水 替代,當然效果差遠了。幾乎各個縣都有氨水加工廠,幾乎每個村都建有半埋地下的氨水儲存池。 

中美關係改善以後,毛澤東做的重要事情之一,就是著手從西方世界購買化肥生產設備,在全國修建十三個大型化肥廠,這件事發生於1973年。這些化肥廠於1977年以後陸續投產,化肥的供給問題最終解決。 

至此,中國的糧食問題才徹底解決。隻有糧食多餘了,才談得上雞鴨魚肉和其他副食,我們現在餐桌上食品豐盛,大家想過其根本原因嗎? 

總之正是三個因素水利、優良品種和化肥才保證了80年代初期直到現在中國糧食和副食品的充足供應,人民衣食無憂。而這三個因素實際上都是毛澤東從根本上解決了的,後人隻是坐享其成罷了。 

可以這樣說,糧食問題是困擾中國幾千年的大問題,它的解決是一篇很大的文章,是毛澤東寫了這篇文章。隻不過,人民看到這篇文章的時候,署名卻變成了別人。或許中國學術剽竊的風氣也是由此開始的。 

還有一點我需要說明一下,毛澤東時代基本處在美國和蘇聯的聯合封鎖之下。珍寶島戰爭後,核戰爭的威脅凸現。當時毛澤東號召"深挖洞、 廣積糧、不稱霸","備戰、備荒為人民"中國做了最充分的戰爭準備,儲存了大量的戰備糧,結果達到了不戰而屈人之兵的效果。毛澤東去世後,國庫已經有了足 夠的存糧(據說可以滿足核戰後人民3年的基本口糧供應),以後每年國家隻需收進新糧換出陳糧即可,可以說每年所產的糧食都可以用來消費了,後世的領導人再 也沒有儲存戰備糧和供給人民日常消費的矛盾。這也是毛澤東去世後市場上食品驟然豐富的一個重要原因。但這不是別人的功勞,恰恰是毛澤東的遠見卓識導致的。 

同胞們,我們的毛澤東解決問題從來都是根本性的、長期的和全局性的,絕不是一般領導人可以輕易做到的,糧食問題的解決,就是這位偉人用自己的遠見卓識給中華民族帶來的福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