孩子為什麽與父母話不投機?
文章來源: 喬寧2020-01-10 12:46:37

有一位網友告訴我,與她女兒一段有趣的對話:

“女兒啊,你上大學了,你去哪兒媽就跟到哪兒,在旁邊買個房子,這樣你平時還可以回家吃飯了。”

“你別來。”

“哼,不來就不來,我去接著玩去了,到時候肚子餓了你可別想媽媽哈!”。。。。。

我眼前出現了電視劇裏的畫麵,母親思念愛女,拿著電話,真恨不能把電話裏的小祖宗抓回來含在嘴裏。十幾年日夜為伴,怎麽放得下昵?

有位母親送走了去上大學的兒子,請了假,天天跑到小河邊,茫然若失,看著兒子的照片哭了好幾天。最後總算緩過來了。十幾年的傾心哺育,一口奶一口飯把孩子喂大,孩子終於離開了,多少人受不了這牽腸掛肚的思念,嘴上說,孩子飛吧!心裏卻甜酸苦辣,難以割舍。

還有網友的文章裏還有這樣的描述:在地鐵裏,同行的朋友電話響了,母女倆嘰嘰喳喳嘰嘰喳喳聊個沒完。看的她羨慕嫉妒,心癢癢,趕快給兒子發個短信:“兒子,你好嗎?好幾天沒理媽媽了。”兒子回:“忙。”

回想起自己年輕的時候離開家,對家似乎完全沒有什麽留戀,像一隻飛出籠子的小鳥。盡管是上山下鄉要到艱苦的地方去,也是拔腿就走。接到通知義無反顧,一個小時內就把上海戶口遷走了。可是怎麽也沒想到,這戶口想回去就難了。還記得那時寫家信,是豪情萬丈,報喜不報憂。時間長了,話就越來越少。

而現在的孩子們一旦離開父母,何嚐不也是如此呢?有人這樣總結過孩子與家長不同階段的關係:孩子10歲之前是對父母的崇拜期;20歲之前是輕蔑期;30歲之前進入理解期;40歲之前是深愛期;50歲才能真正理解父母。

為什麽我們含辛茹苦養大的寶寶男乖乖女,有些離開家以後,對父母連話都懶得說呢?

據心理學家分析和我的觀察,現在許多家庭的孩子,受到的管教都非常嚴格,尤其是一些強勢的家長,給孩子非常大的壓力。生活中虎爸或虎媽從小就對孩子抓得很緊,事無巨細,什麽都管,而且提出的要求和期望都特別高。總是批評批評再批評,孩子會感到特別委屈,但是又沒有辦法解決。慢慢地,委屈轉化為憤怒。

而對強勢的父母表達憤怒,頂嘴發脾氣,後果又很嚴重,因此,孩子多半敢怒不敢言,表麵順從,回避和父母交流。他們無法拒絕,又特別難受。父母經常在電話裏發號施令,孩子無奈,順從照辦。常常看到孩子不接電話,接了電話沒說幾句就說“太忙!”, “信號不好,聽不清。”

還有的父母對孩子冷漠,老子天下第一,很少交流情感,甚至動武。聊天就像是陌生人,而不是親人。彼此會偶爾談談學習工作、生活,但是沒有情感交流。很容易發生爭吵。

有時父母的偏心也會讓孩子體會到冷漠,也不會與父母掏心窩子。久而久之,很容易導致孩子長大後跟父母沒話說。

不知不覺間,孩子和父母之間,成了“最親近的陌生人”。

一項調查顯示,40%的青少年每天與家長的溝通時間不足15分鍾。朋友老李告訴我,從孩子接電話的表情,就可以看得出是誰打來的電話:

說得眉飛色舞、上天入地無所不談的,是朋友;看著來電顯示已準備好甜蜜笑容的,是男女朋友;眼睛從頭到尾沒有離開過電腦,嘴裏老半天才發出幾個單音的,十有八九是家裏打來的。

有時,孩子說什麽事父母都插不上話。而父母說話的時候,孩子似乎也沒有傾聽的欲望,更談不上聊天了。

怎麽改變這種狀況呢?心理學家提示,關鍵的一點:父母都要學會把孩子當做大人,尊重他們。把他們放在平等的位置上進行交流。要學會了主動去了解孩子們的世界,看看他們喜歡玩什麽,追求什麽,找一些他們關注的話題,接近融入他們。

談論八卦和別人的事情永遠是熱聊話題,同時會讓人產生強烈的好奇。八卦之心人人皆有,孩子們也不例外。尤其當你談到他們喜歡的明星有關的八卦,孩子們也會跟你一起津津樂道。但不要拿別人與孩子來作攀比,這種說法會令孩子反感。

美國人常常表揚和鼓勵孩子,肯定他們的成績,再接再厲。告訴孩子,父母為你而驕傲。

當子女邁過二十歲人生大關,大學畢業,父母越來越經常提到成家立業這個話題,可是孩子並不喜歡這樣,孩子嫌父母嘮嘮叨叨,還沿用舊式的教育方式;家長抱怨孩子不聽話,在許多大事上越來越自作主張,先斬後奏甚至不奏。火氣一大,於是聊天變成了爭吵。

父母和孩子,畢竟是兩代人,思想觀念,成長經曆,生活背景都會有很大的差異,不可能做到完全一致,因此相處要做到求同存異。彼此尊重與理解。

不妨試著用一種溫柔又堅定的方式去拒絕或者轉移話題,試著去關心一些他們的事業和工作,以及未來的職業以及生活規劃。

有出息的孩子,是父母的驕傲,寄托予一代人的厚望。善待我們的孩子,考驗父母的情商和智慧。